满分5 > 初中历史试题 >

成语“金榜题名”“独占鳌头”“三元及第”所反映的制度为隋朝所创立,它是 A. 世...

成语“金榜题名”“独占鳌头”“三元及第”所反映的制度为隋朝所创立,它是

A. 世袭制 B. 分封制 C. 科举制 D. 郡县制

 

C 【解析】 结合所掌知识可知,“金榜题名”指科举得中,“三元及第”指科举时代从乡试到殿试都考中第一名。“独占鳌头”是指在科举时代点为状元,这些成语形容的是科举制度。为了改变魏晋以来选官制度的弊端,文帝开始用分科考试的办法选拔官员,隋炀帝时正式设进士科,科举制诞生,C符合题意。世袭制在夏朝时开始,A不符合题意。分封制在西周时实行,B不符合题意。郡县制在秦朝时期推行,D不符合题意。所以ABD不符合题意,故选择C。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20世纪六七十年代,人们必须凭借各种票证才能购买到物品。粮票、煤票、肉票、糖票、布票……各种票证让人眼花缭乱。如今,票证已经退出我们的生活。走进商店、超市,琳琅满目的商品可以随心所欲地选择。

──摘编自《百年中国》

材料二:据国家统计局统计公报中关于我国居民电视机拥有量的数据制作下表:(单位:万台)

注:其中绝大多数电视机为国产的。

年份

1979

1982

1985

1988

1992

1996

2001

2004

电视机

1329

1592

1622

2485

1314

2109

3967

7328.80

其中彩电

0

288

410

1 028

1314

2109

3967

7328.80

 

(1)20世纪六七十年代,人们凭借票证购买物品的原因是什么?

(2)分析材料二中的数据,你能够得出哪些结论?(至少2点)试从多个角度分析这些现象产生的原因。

 

查看答案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根据自己的国情进行了新民主主义革命,在新中国成立后又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实际出发,实行有自己特点的社会主义民主。

材料二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正在不断健全、完善和发展。自20世纪70年代末实行改革开放政策以来,中国在深化经济体制改革的同时,坚定不移地推进政治体制改革,中国的民主制度不断健全,民主形式日益丰富,人民充分行使自己当家作主的权利。

材料三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走上了经济高速发展的道路。时至今日,“中国模式”作为一种独特的发展道路,引起了国际上越来越多的关注和讨论……德国《新德意志报》上的文章说:“中国定将实现一种特殊的民主,这种民主将考虑到这个大国的社会、文化和经济特点。这种亚洲‘社会主义民主’所涉及的是史无前例地继续思考‘孔子的公共伦理’,而不是抽象地复制西方资产阶级民主。”

——中国新闻网

(1)依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1949〜1956年新中国建立了哪些有自己特点的社会主义民主制度。

(2)依据材料二、三,归纳社会主义建设新时期我国民主政治建设的特点。

(3)根据我国民主政治建设曲折发展的历程,谈谈你的认识。

 

查看答案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952—1957年我国工业比重图

材料二  1958年毛泽东在各地视察期间专门发表讲话自豪地说:“到现在,我们还有一些同志不愿意在工业方面搞大规模的群众运动,他们把工业战线上搞群众运动,说成是‘不正规’,贬为‘农村作风’‘游击习气’,这显然是不对的。”

—— 马崇明《中国现代化历程》

材料三  在改革开放后的工业化过程中,乡镇企业和外资企业可谓是两支突起的“异军”。它们的迅速发展,已成为我国宏观经济的两个新的增长点。

—— 马崇明《中国现代化历程》

1)根据材料一,说明19521957年我国工业结构的变化。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这一变化的原因及对中国经济的重大影响。

2)材料二中的思想在实践中是怎样实施的?结果如何?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乡镇企业和外资企业这两支突起的异军在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进程中发挥了什么作用?

 

查看答案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我国“一五计划”期间各个部门的投资比例表。

材料二  20世纪50年代我国经济成分变化表(%)

1)材料一反映了一五计划的什么特点?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20世纪50年代我国经济成分的变化。这一变化反映了什么重大历史现象?

3)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一五计划的两大任务。

 

查看答案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土地改革以后,我国的农业仍然是一家一户分散经营的,当时贫苦农民缺乏生产工具、资金,一家一户难以解决水利问题,难以抵御自然灾害,不能合理使用耕地,也不能使用先进的机械化农具。这就影响了农业生产的发展,农产品满足不了国家工业化建设的需要,为此国家对农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

——摘编自《中国历史》八年级下册

材料二  (1978年,邓小平出访新加坡)邓小平十分赞赏新加坡引进外资的成功经验,他了解到外商在新加坡设厂使新加坡得到三大好处:一是外资企业利润的百分之三十五用来交税,这一部分国家得了;二是劳务收入,工人得了;三是带动了相关的服务行业,这是一笔可观的收入。邓小平决心把新加坡这个“经”取走。

——余玮 吴志菲 《邓小平的最后二十年》

材料三  到1979年,集体农业活动的组织方面正在发生一场意义更为深刻的变化,……开始了叫做生产责任制的某些尝试。……到1983年底,几乎全部农业生产都是以家庭为基础。

――《剑桥中华人民共和国史》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土地改革后农村实行的是怎样的土地所有制?国家为什么要对农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邓小平要取的“经”是什么?“取经”回来后他作出了什么伟大决策?这一决策是在哪一次会议上决定的?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给农村带来深刻的变化的政策是什么?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