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初中历史试题 >

物久则废,器久则坏,法久则弊。围绕“创新”这一主题,某历史兴趣小组开展了探究活动...

物久则废,器久则坏,法久则弊。围绕“创新”这一主题,某历史兴趣小组开展了探究活动,请你一起参加。

(制度创新)

材料一

  

(1)材料一涉及到中国古代哪两次政治改革?分别指出这两次改革的历史作用。

(经济创新)

材料二 

(2)材料二反映出当时社会经济方面有哪些创新?这些创新对社会的发展有何影响?

(教育创新)

材料三  春秋战国时期,儒家、墨家、法家、纵横家等都开办私学,聚徒讲学,各家在讲学活动中创立了新的学派,在理论上自成体系,标新立异。其中以儒家和墨家的规模较大,儒家设立的私学,首推孔子。

——摘编自曲士培《中国大学教育史》

(3)根据材料三,指出春秋战国时期思想领域出现了什么局面?结合所学分析私学创立的作用。

(4)通过上述探究,你能得到什么启示?

 

(1)商鞅变法、北魏孝文帝改革。商鞅变法:使秦国国力大为增强,提高了军队战斗力,成为最强盛的诸侯国,为以后秦国统一全国奠定了基础。孝文帝改革:促进了民族交融,增强了北魏的实力(促进了北魏政治、经济的发展),加速北魏封建化进程等 (2)创新:春秋战国时期铁农具、牛耕的使用和推广。影响:促进了农业上的深耕细作,为开发山林、扩大耕地创造了条件;提高了社会生产力(促进了经济发展),推动了社会变革。 (3)春秋战国时期在思想领域出现了“百家争鸣”的局面;打破了贵族和王室垄断教育的局面(冲破了“学在官府”的旧传统);促进了教育在民间的发展(学校从宫廷移到民间,教育对象由贵族扩大到平民);教学内容与社会现实生活有了较广泛的联系;促进了先秦时期学术思想的发展﹐同时又培养出了大批的人才。(答出一点) (4)创新推动经济发展、社会进步;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增强创新意识,勇于创新。(答出一点即可) 【解析】 (1)依据材料“秦孝公用商君坏井田”“迁都洛阳、鲜卑贵族和汉族望族之间的通婚受到了鼓励”和所学可知,材料一涉及到商鞅变法和北魏孝文帝改革。商鞅变法使秦国国力大为增强,提高了军队战斗力,成为最强盛的诸侯国,为以后秦国统一全国奠定了基础。北魏孝文帝改革促进了民族交融,增强了北魏的实力(促进了北魏政治、经济的发展),加速北魏封建化进程等。 (2)依据图片信息“春秋战国时期的农具”“牛尊”并结合所学可知,春秋战国时期社会经济方面的创新是指铁制农具、牛耕的使用和推广。铁制农具、牛耕的使用和推广促进了农业上的深耕细作,为开发山林、扩大耕地创造了条件。提高了社会生产力(促进了经济发展),推动了社会变革。 (3)依据材料三“春秋战国时期,儒家、墨家、法家、纵横家等都开办私学,聚徒讲学,各家在讲学活动中创立了新的学派,在理论上自成体系,标新立异”和所学可知,材料三描述的是春秋战国时期在思想领域出现了“百家争鸣”的局面。结合所学可知,孔子首先创立了私学,打破了贵族和王室垄断教育的局面(冲破了“学在官府”的旧传统);促进了教育在民间的发展(学校从宫廷移到民间,教育对象由贵族扩大到平民);教学内容与社会现实生活有了较广泛的联系;促进了先秦时期学术思想的发展,同时又培养出了大批的人才。 (4)本题是开放性试题,言之有理即可。如通过上述探究,我们能得到的启示是:创新推动经济发展、社会进步;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增强创新意识,勇于创新。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学会阅读是学好历史的一种重要方法。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教材文本)

(1)以上教材文本言简意赅地介绍了西周的________(制度)。其中,周王分封的“对象”是:_____。

受封者的“权利”体现在:_________和________。                    

受封者的“义务”是:___________。          

分封的“目的”在于:___________。          

请将文本中的序号分别填写在相应的横线上。

(实物资料)

(2)上图所示是与秦朝有关的四方古印文,你能从中获得哪些关于秦朝的历史信息?(至少答出三点)(历史典籍)

江南之为国,盛矣。……自晋氏迁流,迄于太元之世,百许年中,无风尘之警,区域之内,晏(安定)如也。……地广野丰,民勤本业,一岁或稔(丰收),则数郡忘饥。丝棉布帛之饶,覆衣天下。

                                                          ——《宋书》

(3)材料反映了江南地区怎样的经济状况?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出现这种状况的主要原因。

 

查看答案

一部中国史,就是一部各民族交融汇聚成多元一体中华民族的历史。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以上农作物中,有一种是长江中下游的先民栽培的农作物,它是_____(填字母序号);有一种是西汉时从西域传到中原地区的,它是_____(填字母序号)。

(2)仔细观察材料二,概括出这一时期人口迁徙的特点。材料三认为当时人口迁徙的主要原因有哪些?

(3)材料四、五共同反映出当时的哪一种社会现象。这种现象对中华民族的发展有何影响?

 

查看答案

和谐是人类永恒的追求。辨别下列史实的正误,在题后的( )内正确的填“ 正确”;错误的填“错误”,并加以改正。

(1)尧舜禹时期实行察举制,即将部落联盟首领的位子传给贤德之人。

错误:____改正:___________。                                    

(2)春秋晚期孔子的核心思想是“仁”,其思想有利于人与人的和谐相处。

错误:____ 改正:_________ 。     

(3)战国时期,蜀郡太守李冰在岷江上主持修建了灵渠,变水害为水利。

错误:_____改正:_________。      

(4)汉文景时期,政治清明,经济发展,人民生活安定,史称“开元盛世”。

错误:_____改正:__________。     

(5)汉武帝采纳董仲舒的“推恩”建议,和平解除了诸侯王对中央的威胁。

错误:_____改正:__________。

 

查看答案

《齐民要术•杂说》曰:“凡人家营田,须量己力,宁可少好,不可多恶。”这体现出贾思勰的农学思想是

A.精耕细作 B.广种薄收 C.因地制宜 D.趋利避害

 

查看答案

我国古代制定历法以服务于农业。下列著作体现魏晋南北朝时期历法成就的是

A. B.

C. D.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