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初中历史试题 >

民生问题是古今中外社会发展的重大问题,民生问题的有效解决不仅关系着人民群众最直接...

民生问题是古今中外社会发展的重大问题,民生问题的有效解决不仅关系着人民群众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同时也决定着政党地位是否稳固。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废除地主阶级封建剥削的土地所有制,实行农民的土地所有制,借以解放农村生产力,发展农业生产,为新中国的工业化开辟道路。   

——节选自1950年某部有关土地的法律

材料二  集中主要力量发展重工业,建立国家工业化和国防现代化的初步基础;相应地发展交通运输业、轻工业、农业和商业;相应地培养建设人才。

材料三  集中力量发展社会生产力,实现国家工业化,逐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和文化需要。

材料四  中国选择社会主义成为20世纪50年代最重要的事件之一,由此开始了中华民族在社会主义道路上实现伟大复兴的历史征程……新时期最鲜明的特点是改革开放,经过30多年的探索和建设,新中国不仅赢得了政治上的独立……从农村到城市、从经济领域到其他各个领域,全面改革的进程势不可挡的展开了……今天,一个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社会主义中国巍然屹立在世界东方。   

——《复兴之路》解说词

请回答:

(1)材料一出自1950年我国有关土地的哪部法律文件?在这个法律文件指导下所开展的运动有什么意义?

(2)材料二是哪一时期的基本任务?

(3)材料三是哪次会议上提出的?请你用一句话来评价这次会议。

(4)根据材料四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中国社会主义制度确立的标志是什么? “新时期”开始于哪一年?

(5)古人云“得民心者得天下”,自从中国共产党执政以来,就一直秉承着“执政为民”的理念。 根据所学知识,请你指出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共产党关注民生的两项制度(或措施)。

 

(1)《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意义:调动了农民生产的积极性,促进了农村经济的发展。 (2)“一五”计划时期 (3)中共八大 评价:正确分析了国家的主要矛盾和国内形势 (4)标志:1956年底,三大改造的完成 1978年 (5)措施①土地改革 ②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③经济特区的创办 ④全面建设小康社会⑤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在农村的实行(任选两项即可,言之有理即可) 【解析】 (1)依据课本所学,1950年中央人民政府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使农民分到了土地和生产工具,也免除了地租,农民翻了身,得到了土地,成为土地的主人。农民真正获得了解放,大大解放了农村生产力,调动了农民生产的积极性,促进了农村经济的发展。使人民正确更加巩固。 (2)依据课本所学,由于旧中国是一个落后的农业国,尽管新中国成立后经过三年的经济恢复,国民经济得到了基本好转。但我国工业基础薄弱、门类不全,重要工业产品人均拥有量远低于发达国家。为了有计划地进行社会主义建设,我国政府编制了发展国民经济的第一个五年计划。它的基本任务:集中主要力量发展重工业,建立国家工业化和国防现代化的初步基础。相应地发展交通运输业、轻工业、农业和商业;相应地培养建设人才。 (3)依据课本所学,20世纪50年代中期,世界经济与科技迅速发展。为适应这种发展趋势,基于对国内主要矛盾的正确分析,1956年中国共产党召开了第八次全国代表大会,明确指出当前党和人民主要任务是集中力量发展社会生产力,实现国家工业化,逐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 (4)依据课本所学,1956年我国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实现了把生产资料私有制转变为社会主义公有制的任务,标志着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的初步建立;1978年中共召开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是建国以来党的历史上具有深远意义的转折.它完成了党的思想路线、政治路线和组织路线的拨乱反正,是改革开放的开端.从此,中国历史进入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时期。 (5)依据题干,古人云“得民心者得天下”,自从中国共产党执政以来,就一直秉承着“执政为民”的理念。反映共产党的政策为人民服务。以题干中的限制“新中国成立以来”,“关注民生”回答新中国成立后,有利于民生的措施。结合课本所学,①1950—1952年土地改革,解决了农民土地问题,促进了农村经济发展; ②1992年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促进了经济发展,改善了人民生活水平; ③经济特区的创办,促进了经济的发展,提高了人民生活水平; ④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改善了人民生活水平;⑤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在农村的实行,促进了农村经济的发展,提高了农民的生活水平。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人民日报》的每一篇社论都是流淌着的历史,足以勾勒出当代中国社会变迁的轨迹,请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国家建设包括经济建设国防建设和文化建设,而以经济建设为基础。”

“工业化——这是我国人民百年来梦寐以求的理想,这是我国人民不再受帝国主义欺负不再过穷国的生活的基本保证,因为这是全国人民的最高利益。全国人民必须同心同德,为这个最高利益而积极奋斗。”

——1953年1月1日社论

材料二:“用最高的速度来发展我国的社会生产力,实现国家的工业化和农业现代化,是总路线的基本精神……速度是总路线的灵魂。”

——1958年6月21日社论

材料三:“人有多大胆,地有多大产”,“地的产是由人的胆决定的

——1958年8月3日社论

材料四:“我们怀着十分兴奋的心情跨入一九七九年。”“把全党工作的着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是一个伟大的战略转变。”世界上没有一个现代化国家是闭关自守搞起来的。美国经济技术的强大,日本能够后来居上,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他们广泛采用世界各国的技术专长,把世界上主要的先进技术集中起来。”

——1979年1月1日社论

(1)依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全国人民的“最高利益”指的是什么?党和政府为实现“最高利益”编制了一个建设规划,该计划的重点是什么?

(2)依据材料二材料三指出:经济建设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是什么?

(3)依据材料四结合所学知识回答:“我们十分兴奋的心情”因何事产生的?

(4)综合上述材料,你认为如何才能实现国家经济建设的持续发展?

 

查看答案

为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然而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农业和农村的发展始终与土地政策的调整相联系。

(第一阶段:土地梦想的实现)

材料一

(1)材料一:图一和图二反映了建国初期我国农村社会改革中的什么历史事件?它有什么意义?

(第二阶段:有分到合的过程)

材料二:1955年,全国掀起农业合作化的高潮。第二年,绝大多数农户参加了农业生产合作社。

(2)材料二反映了哪一重大历史事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这一事件使我国的土地所有制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第三阶段:探索中的失误)

材料三:早稻亩产二万六千九百多斤,花生的高产“卫星”,从湖北省麻城县麻溪河乡和福建省南安县胜利乡的田野上腾空而起了。

                              ——1958年8月13日《人民日报》社论

材料四:1958年8月初,(南海)大镇乡人民公社率先成立,到9月初,全县实现人民公社化。

(3)材料三和材料四反映了在当时农村出现哪两大运动?

(第四阶段:新时期农民的创举)

材料五:1978年底,安徽省凤阳县小岗生产队18户村民秘密开会,决定实行“大包干”。包干到户的第一年。这个自实行农业合作化以来从未向国家贡献过一粒粮食的生产队第一次向国家贡献粮食4万斤,油料2万斤。小岗村的奇迹,使人们看得到了 农村改革的希望。

(4)据材料五,指出“农村改革的希望”指什么?

(5)上述材料说明了农村发展中既有经验又有教训,这对当前我国社会主义建设有哪些启示?

 

查看答案

“不忘初心,牢记使命,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不懈奋斗。”这是哪次会议的主题

A.中共十九大 B.中共十八大 C.中共十四大 D.中共十二大

 

查看答案

下面是王老师上历史课时给同学们展示的复习提纲。据此判断,他复习的专题是

 

 

 

提纲:十一届三中全会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党的指导思想的确立

 

A.新中国成立后农村政策的新变化

B.邓小平理论的形成和发展

C.社会主义民主和法制建设

D.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新成就

 

查看答案

英国《金融时报》中文网专栏作家吴晓波说:1978年以来,中国企业有三次创业的高潮点,分别是1984年、1992年和2001年。其中2001年出现创业高潮是因为(  )

A.进行国有企业改革 B.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C.邓小平南方讲话 D.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