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朝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重要王朝。周亦为“华夏”一词的创造者与最初指代。周朝分为“西周”与“东周”两个时期。史书又将西周和东周合称为两周。西周的历史给你留下最深刻的记忆是
A.开创禅让制 B.实行郡县制 C.开创世袭制 D.实行分封制
探究题
某校历史兴趣小组以“民族复兴之路”为主题开展了探究活动。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民主与法制建设)
材料一:
(1)新中国成立前后,政治民主化的进程不断推进。材料一中的第一部文献是在什么会议上制定的?比较这两部文献,后者的新特点是什么?
材料二
20世纪70年代末,中国共产党总结历史经验,特别是吸取“文化大革命”的惨痛教训......并明确了一定要靠法制治理国家的原则。
——《中国的法治建设》
(2)图片反映的事件在我国民主与法制进程中的意义是什么?
(国民经济发展)
材料三 (新中国成立初期)我国的工业基础,特别是童工业基础非常薄弱,许多重要的的工业品的人均产量,不仅远远落后于工业发达国家,甚至落后于1950年的印度,这种落后的经济状况只能靠优先发展重工业才能改变,只有钢铁等基础工业发展了,机器制造业的原材料增多了,轻工业的装备才能保证。......同时,当时的国际环境也急需我们尽快建立强大的军事工业以増强国防力量。
——《中华人民共和国史)
(3)从国内、国际两方面分析材料中我国发展重工业的必要性,并举出这一时期我国重工业建设取得的成就两例。
材料四 1953-1978年工农业总产值变化表
(4)材料四表格中四个时段的数字变化,反映了我国国民经济经历了怎样的发展过程?请列出其中不正常的时段,并说明原因。
(5)结合中国发展的历程谈谈你对“民族复兴”的感受和认识。
民生问题是古今中外社会发展的重大问题,民生问题的有效解决不仅关系着人民群众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同时也决定着政党地位是否稳固。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废除地主阶级封建剥削的土地所有制,实行农民的土地所有制,借以解放农村生产力,发展农业生产,为新中国的工业化开辟道路。
——节选自1950年某部有关土地的法律
材料二 集中主要力量发展重工业,建立国家工业化和国防现代化的初步基础;相应地发展交通运输业、轻工业、农业和商业;相应地培养建设人才。
材料三 集中力量发展社会生产力,实现国家工业化,逐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和文化需要。
材料四 中国选择社会主义成为20世纪50年代最重要的事件之一,由此开始了中华民族在社会主义道路上实现伟大复兴的历史征程……新时期最鲜明的特点是改革开放,经过30多年的探索和建设,新中国不仅赢得了政治上的独立……从农村到城市、从经济领域到其他各个领域,全面改革的进程势不可挡的展开了……今天,一个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社会主义中国巍然屹立在世界东方。
——《复兴之路》解说词
请回答:
(1)材料一出自1950年我国有关土地的哪部法律文件?在这个法律文件指导下所开展的运动有什么意义?
(2)材料二是哪一时期的基本任务?
(3)材料三是哪次会议上提出的?请你用一句话来评价这次会议。
(4)根据材料四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中国社会主义制度确立的标志是什么? “新时期”开始于哪一年?
(5)古人云“得民心者得天下”,自从中国共产党执政以来,就一直秉承着“执政为民”的理念。 根据所学知识,请你指出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共产党关注民生的两项制度(或措施)。
(人民日报》的每一篇社论都是流淌着的历史,足以勾勒出当代中国社会变迁的轨迹,请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国家建设包括经济建设国防建设和文化建设,而以经济建设为基础。”
“工业化——这是我国人民百年来梦寐以求的理想,这是我国人民不再受帝国主义欺负不再过穷国的生活的基本保证,因为这是全国人民的最高利益。全国人民必须同心同德,为这个最高利益而积极奋斗。”
——1953年1月1日社论
材料二:“用最高的速度来发展我国的社会生产力,实现国家的工业化和农业现代化,是总路线的基本精神……速度是总路线的灵魂。”
——1958年6月21日社论
材料三:“人有多大胆,地有多大产”,“地的产是由人的胆决定的
——1958年8月3日社论
材料四:“我们怀着十分兴奋的心情跨入一九七九年。”“把全党工作的着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是一个伟大的战略转变。”世界上没有一个现代化国家是闭关自守搞起来的。美国经济技术的强大,日本能够后来居上,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他们广泛采用世界各国的技术专长,把世界上主要的先进技术集中起来。”
——1979年1月1日社论
(1)依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全国人民的“最高利益”指的是什么?党和政府为实现“最高利益”编制了一个建设规划,该计划的重点是什么?
(2)依据材料二材料三指出:经济建设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是什么?
(3)依据材料四结合所学知识回答:“我们十分兴奋的心情”因何事产生的?
(4)综合上述材料,你认为如何才能实现国家经济建设的持续发展?
为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然而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农业和农村的发展始终与土地政策的调整相联系。
(第一阶段:土地梦想的实现)
材料一
(1)材料一:图一和图二反映了建国初期我国农村社会改革中的什么历史事件?它有什么意义?
(第二阶段:有分到合的过程)
材料二:1955年,全国掀起农业合作化的高潮。第二年,绝大多数农户参加了农业生产合作社。
(2)材料二反映了哪一重大历史事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这一事件使我国的土地所有制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第三阶段:探索中的失误)
材料三:早稻亩产二万六千九百多斤,花生的高产“卫星”,从湖北省麻城县麻溪河乡和福建省南安县胜利乡的田野上腾空而起了。
——1958年8月13日《人民日报》社论
材料四:1958年8月初,(南海)大镇乡人民公社率先成立,到9月初,全县实现人民公社化。
(3)材料三和材料四反映了在当时农村出现哪两大运动?
(第四阶段:新时期农民的创举)
材料五:1978年底,安徽省凤阳县小岗生产队18户村民秘密开会,决定实行“大包干”。包干到户的第一年。这个自实行农业合作化以来从未向国家贡献过一粒粮食的生产队第一次向国家贡献粮食4万斤,油料2万斤。小岗村的奇迹,使人们看得到了 农村改革的希望。
(4)据材料五,指出“农村改革的希望”指什么?
(5)上述材料说明了农村发展中既有经验又有教训,这对当前我国社会主义建设有哪些启示?
“不忘初心,牢记使命,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不懈奋斗。”这是哪次会议的主题
A.中共十九大 B.中共十八大 C.中共十四大 D.中共十二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