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初中历史试题 >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1871-1914年间,欧洲国家采取的外交政策,日益加剧了...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1871-1914年间,欧洲国家采取的外交政策,日益加剧了战争的危险。为了寻求安全,不使自己在这个充满敌意的世界中被孤立,国家领袖们寻求与其他国家的结盟,形成了一个错综复杂的结盟体系。尽管寻求盟友时是以国家利益为导向,但是每个国家都认为履行条约对自我保护至关重要。那些结盟义务的复杂性掩盖不了所有联盟的一个共性:即都概括了在任何条件下,各国应参战以支持他国。为了维持和平,敌对的同盟建立了一个框架,凭借这一框架,甚至一个小的国际危机都能引发导致全球战争的一连串反应。

——摘自[美]杰里・本特利《新全球史》

材料二……(1938年)9月27日,张伯伦发表广播演说,公然表示:“我们对一个在强大邻邦压境下的小国不论抱有多大同情,但总不能仅仅为了它而不顾一切地使整个不列颠帝国卷入一场战争; 9月29日,张伯伦第三次飞往德国,同意大利、德国等国元首举行会议。捷克斯洛伐克虽然是当事国,但它的两名代表未被允许参加会议。几国签署协议,规定苏台德区以及捷南部与奥地利接壤的地区割让给德国。上述地区的任何设备都不得损害,无偿交给德国……慕尼黑会议,不像张伯伦吹嘘的那样带来了“我们时代的和平”,是加速了世界大战的爆发。

——摘编自吴于廑、齐世荣主编《世界史・现代史编》

材料三2018年全球不确定性不稳定性因素有增无减,世界进入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上合组织面临单边主义、保护主义、恐怖主义、阿富汗问题等挑战以及扩员带来的内部不确定性挑战;同时,青岛峰会为“上海精神”注入新内涵,引领成员国增强政治互信,“一带一路”合作向高质量发展转变成员国合作增添新动力。扩员后区域巨大潜力仍在释放,区域凝聚力增强,上合组织影响力、凝聚力和行动力不断提升,作为推动全球治理不可忽视的重要力量,上合组织有效地维护地区安全稳定与发展,积极打造地区命运共同体。

——摘自《上海合作组织黄皮书:上海合作组织发展报告(2019)》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归纳1871—1914年间欧洲国家采取的外交政策加剧战争危机的原因。结合所学知识,举例说明在同盟框架内,小国际危机是如何引发全球战争的。

(2)根据材料二,概括英国在德国与捷克斯洛伐克关系问题中扮演的角色。英国等国的做法与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有何关系?

(3)根据材料二,指出上海合作组织为构建新型国际关系所作的贡献。

(4)综上所述,针对各国在不同时期国家交往中的所作所为,你有何认识?

 

(1) 为了寻求安全,形成了一个错综复杂的结盟体系,那些结盟义务使各国应参战以支持他国;萨拉热窝事件。 (2) 英国希望牺牲小国利益换取本国国家安全;加速了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爆发。 (3) 引领成员国增强政治互信,成员国合作增添新动力。上合组织影响力、凝聚力和行动力不断提升,有效地维护地区安全稳定与发展,积极打造地区命运共同体。 (4) 国家交往要以和平交往为主,对于不同的制度国家交往中坚持求同存异的方针。 【解析】 (1) 第一小问:依据题干“为了寻求安全,不使自己在这个充满敌意的世界中被孤立,国家领袖们寻求与其他国家的结盟,形成了一个错综复杂的结盟体系……各国应参战以支持他国。”从而得出正确答案为原因是为了寻求安全,形成了一个错综复杂的结盟体系,那些结盟义务使各国应参战以支持他国。 第二小问:结合所学知识,1914年6月28日,在巴尔干半岛的萨拉热窝发生,奥匈帝国皇位继承人斐迪南大公夫妇被塞尔维亚族青年普林西普枪杀。萨拉热窝事件导致7月28日奥匈帝国向塞尔维亚宣战,成为了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导火线。从而得出正确答案。 (2) 第一小问:依据题干“我们对一个在强大邻邦压境下的小国不论抱有多大同情,但总不能仅仅为了它而不顾一切地使整个不列颠帝国卷入一场战争;”从而得出正确答案为英国希望牺牲小国利益换取本国国家安全; 第二小问:依据题干“慕尼黑会议……是加速了世界大战的爆发。”从而得出正确答案为加速了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爆发。 (3) 依据题干“青岛峰会……引领成员国增强政治互信……成员国合作增添新动力。扩员后区域巨大潜力仍在释放,区域凝聚力增强,上合组织影响力、凝聚力和行动力不断提升,作为推动全球治理不可忽视的重要力量,上合组织有效地维护地区安全稳定与发展……积极打造地区命运共同体。”从而得出正确答案为引领成员国增强政治互信,成员国合作增添新动力。上合组织影响力、凝聚力和行动力不断提升,有效地维护地区安全稳定与发展,积极打造地区命运共同体。 (4) 结合所学知识,和平交往既有利于各个地区专的科学和文化交流,又加强了各地区各民族之间的相互了解和友谊。所以国家交往中应大力提倡和平交往方式。对于不同的制度国家交往中坚持寻求彼此的共同处,保留彼此的分歧处。从而得出正确答案为国家交往要以和平交往为主,对于不同的制度国家交往中坚持求同存异的方针。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商鞅变法的基本精神是摧毁秦国贵族领主这一集团的世袭制,便于建立地主阶级发展的新制度,进而确立集权的君主专制制度……首先,他对原来按贵族血统世袭土地的分封制进行了改革,以郡县制代替了分封制,国君夺走了中、小领主(大夫)的部分政权与兵权,他规定以军功的大小分赐土地,并以军功为分封新贵族的主要标准……这一重大的制度创新同时也给农奴的社会 地位带来了变化,有效地开发了人力资源,这无疑会促进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摘编自叶行昆《论商鞅变法与制度创新》

材料二30年代的危机来势汹汹,给美国乃至整个资本主义世界的人民带来了极大的恐慌。 罗斯福以卓越的政治才能和敢于创新的精神采取了在今天看来极为平常的做法,但在当时却需要 非凡的勇气”——为对付经济衰退,罗斯福实施了社会保障、劳动就业等一系列史无前例的政策变革因为他既有复兴的政策和措施,又有改革的政策和措施,既有扩张性政策对经济的刺激,又有制度创新的能量释放,称得上是复兴和改革并进。

——摘编自杨目等《罗斯福“新政”评价及启示》

材料三1978年,在邓小平先生倡导下,以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为标志,中国开启了改革开放 历史征程。从农村到城市,从特区到自贸区,从深圳到重庆,再到雄安新区,政策先试再行:40年众志成城,40年砥砺奋进,40年春风化雨,中国人民用双手书写了国家和民族发展的壮丽史诗。

——摘编自习近平在博鳌亚洲论坛2018年年会开幕式上的主旨演讲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归纳因商鞅变法而产生的新变化?

(2)根据材料二,概括指出罗斯福在非凡勇气下实施的系列做法中的创新之处。结合所学知识回答,“30年代的危机”是如何给美国乃至整个资本主义世界人民带来恐慌的? 

(3)根据材料三,指出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地位,并指出本次改革的特点。

 

查看答案

观察下图,完成下列问题:

(1)请将下列国家的英文字母代号填入答题卡图中对应的方框内。

A.法国投降后依然坚持抗击德国的法国盟国  B.对波兰发动“闪电战”突袭的国家。

(2)据图指出二战初期的战争态势。

 

查看答案

观察下图,请将下列地点(地区)的英文字母代号填入答题卡图中对应的方框内。

A.海上丝绸之路的出发点 B.海上丝绸之路最远到达的地区之一

 

查看答案

阅读以下材料后判断: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民族迁徙在很大程度上改变了我国原有的民族人口分布格局,极大地推动了各民族间相互融合的进程。在此之前,我国的民族人口分布基本上是分族聚居的格局,即汉族(华夏族)集中分布于黄河中下游的中原地区,其他民族则分别集中分布在周围各个地区,在其特定的区域逐渐形成相对稳定的聚居状态:经历了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民族大迁徙后,各民族相对稳定的聚居状态被打破,民族分布格局亦得以重建。由此可见,中原汉族的举族南下和北方胡族的大量内迁如同两股势不可挡的历史潮流,在各民族形成犬牙交错居住格局的进程中发挥了重大作用。而加速民族融合进程的有利条件就是首先打破民族的居住区域,因此,这一时期空前的民族大迁徙和大流动,对于各民族间形成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多元统一体产生了重大影响,通过大融合,注入大量新鲜血液的汉族也以一种崭新的姿态展现在历史舞台。

——摘编自《魏晋南北朝时期一北方民族的迁徙和融合》

以下表述是从以上材料中得出的,请在答题卡对应题号后涂“正确”;违背了以上材料所表达的意思, 请在答题卡对应题号后涂“错误”;是以上材料没有涉及的,请在答题卡对应题号后涂“未涉及”。

1.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民族迁徙打破了我国原来民族分族聚居的格局,促进了各民族间的相互融合。()

2.我国原来的居住状态是汉族居于中原和周边地区,而其他民族在周边与汉族形成交错居住。()

3.北方的长期战乱和南方的相对稳定是大量北方少数民族内迁的重要诱因。()

4.由于各民族频繁流动,我国古代史上还未出现相对稳定的民族关系和居住状态。()

5.各族居住状态的打破有助于加速民族交融,形成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民族关系。()

 

查看答案

学习历史需要区分历史事实和历史结沦。历史事实是指客观存在的历史人物或事件;历史结论是关于史实的基本判断和基本观点。下列表述属于历史结论的是( )

A.文景时期,政治清明,经济发展,人民生活安定,汉初国力增强

B.中国政府人民坚持抗战,日军陷入中华民族人民战争的汪洋大海

C.美国承认只有一个中国,台湾是中华人民共和国不可分割的部分

D.德国集中兵力进攻苏联的战略要地斯大林格勒,但最终惨败于此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