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初中历史试题 >

中国共产党和中国国民党是中国近代史上两个最重要的政党,他们之间分分合合,既有“其...

中国共产党和中国国民党是中国近代史上两个最重要的政党,他们之间分分合合,既有“其利断金”的兄弟齐心,也有“剑拔弩张”的兄弟之殇,我们更期盼“共谋未来”的兄弟之和。以下是国共两党关系的演变示意图,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1)材料(示意图)中成果A的取得跟什么战争有关?这场战争的目的是什么?

(2)第一次分裂时期,毛泽东提出“我们闹革命……一定要有一个家(根据地)”,中共创建的第一个“家”在哪里?最终中共探索出一条适合中国国情的革命道路,请写出这条道路的名称。

(3)材料(示意图)中成果B取得抗日战争的伟大胜利最关键的原因是什么?

(4)综合以上材料和问题,并结合所学知识,从国共两党关系的变化中,你得到什么启示?

 

(1)战争:北伐战争;推翻北洋军阀的黑暗统治,统一全国。 (2)第一个家:井冈山;道路名称:井冈山道路(或“工农武装割据”,或“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 (3)以国共合作为基础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建立 (4)合则两利、分则两伤;合则有利于民族的兴旺和崛起,分则对中华民族来说是战争和灾难:两党合作符合中华民族的利益:合作共赢等。 【解析】 (1)依据“国共两党关系的演变示意图”并结合所学可知,成果A的取得与北伐战争有关;其目的:推翻帝国主义和北洋军阀统治,统一全国;1926年,广东国民政府决定北伐,北伐对象是吴佩孚、孙传芳、张作霖,湖南、湖北是主战场。北伐军出师不到半年,基本上推翻了北洋军阀的统治,从珠江流域打到长江流域,声势震动全国。 (2)依据所学可知,第一次分裂时期即国共十年对峙时期,毛泽东提出“我们闹革命……一定要有一个家(根据地)”,中共创建的第一个“家”在井冈山;最终中共探索出一条适合中国国情的革命道路--井冈山道路(或“工农武装割据”,或“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 1927年9月,毛泽东在湘赣边界领导工农革命军,举行秋收起义。开始攻占了一些县城,但损失严重。在分析了革命形势后,毛泽东决定放弃攻打中心城市长沙的计划,改向敌人力量薄弱的农村发展,建立了中国第一个农村革命根据地--井冈山革命根据地,为中国革命探索出一条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正确革命道路。 (3)依据所学可知,材料(示意图)中成果B取得抗日战争的伟大胜利最关键的原因是:由于国共实现了第二次合作,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实行全民族抗战,最终抗日战争取得了胜利。 (4)综合以上材料和问题并结合所学概括可知,从国共两党关系的变化中,我们得到的启示是合则两利、分则两伤;合则有利于民族的兴旺和崛起,分则对中华民族来说是战争和灾难;两党合作符合中华民族的利益,合作共赢等。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一部中国共产党的发展史,就是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探索救国救民、富国强国道路并为之奋斗的历史。结合材料,回答问题。

(开天辟地)

材料一:大会通过了中国共产党历史上第一个党纲。党纲确定党的名称为中国共产党,奋斗目标是推翻资产阶级政权,建立无产阶级专政,实现共产主义。大会确定党的中心工作是领导和组织工人运动,成立了党的中央领导机构中央局,陈独秀当选为中央局书记。

——摘自统编版《中国历史》八年级上册

(生死攸关)

材料二:(如图)

(光明前途)

材料三:大会确立毛泽东思想为中国共产党的指导思想并写入党章……通过的党章规定:中国共产党,以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理论与中国革命的实践之统一的思想——毛泽东思想,作为自己一切工作的指导。这对统一全党的思想,指导全党的行动,实践党的政治路线,具有重要而深远的意义……这次大会为争取抗日战争的最后胜利准备了条件,并为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指明了战后的奋斗方向。

——摘自统编版《中国历史》八年级上册

(1)材料一反映了哪次重大会议的召开?根据材料一,指出这次大会确定党的中心工作是什么?

(2)材料二反映了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一次伟大的战略转移,请写出该历史事件的名称。

(3)根据所学,在此次战略转移中中国共产党召开的什么会议是党的历史上生死攸关的转折点?根据材料二,指出这次战略转移胜利会师的地点。

(4)材料三反应了中国共产党哪次大会的召开?根据材料三,指出这次大会召开有何意义?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自强运动是晚清政府在内忧外患交困的危急形势下的一个自救运动。由于在对内对外战争中对西方的坚船利炮的威力大开眼界,对来自西洋的“数千年来未有之强敌”(李鸿章语)开始有所认识,这样才能转而主张缓和与西方的紧张关系,并引进西方军事技术,以求“御侮自强”之术。

——罗荣渠《现代化新论》

材料二:1895年春天,康有为和学生梁启超联合千余名在京应试的举人,共同发起“公车上书”。……康有为认为,甲午海战之后的中国已处在“覆屋之下、漏舟之中、薪火之上,如笼中之鸟、釜底之鱼、牢中之囚,四万万民众为奴隶、为牛马、为犬羊,听人驱使、听人宰割,此四千年中二十朝未有之奇变。”提出变法主张。

——摘编自《复兴之路》解说词

材料三:革命成功后,上海的报纸不无戏谑地罗列了革命前后的变化:“共和政体成,专制政体灭,中华民国成,清朝灭,总统成,皇帝灭,新内阁成,旧内阁灭”。

——张鸣《辛亥:摇晃的中国》

材料四:胡适说,北大是因为三个兔子而成名的,一是老兔子蔡元培;二是中兔子陈独秀,三是小兔子胡适本人(三人年有长幼,但都属兔)。

——洪向华主编《复兴之路》

(1)材料一所提到的“自强运动”指的是什么历史事件?

(2)材料二中提到的“变法主张”,指的是哪次变法?

(3)材料三中“革命”的领导者是谁?试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这场革命的历史意义。(不得照抄原文)

(4)根据所学知识推断材料四中的“三个兔子”在北大因高举哪两面大旗而闻名?

(5)以上材料所反映的重大历史事件都体现了中国的先进人物近代化探索历程,面对中国人民的不懈探索,谈谈你的感想。

 

查看答案

阅读材料,回答以下问题

材料一:割香港岛给英国;赔款2100万元;开放广州、厦门、福州、宁波、上海五处为通商口岸;英商进出口货物应纳税款,必须经过双方协议。

材料二:在地球的另一角落里有着一个人间奇迹,它叫夏宫。……人们的想象力所兹创造的一切几乎神话性的东西都体现在这座宫殿中。……有一天,两个强盗闯入了夏宫,一个进行洗劫,另一个放火焚烧。原来胜利就是一场掠夺。胜利者窃走了夏宫的全部财富。……之后,他们手拉着手,荣归欧洲。

——(法国)维克多·雨果

材料三:

材料四:《辛丑条约》签订后,慈禧太后对列强没有把她作为“祸首”来惩办,感激涕零,保证今后要“量中华之物力,结与国之欢心”。

(1)材料一所述内容出自清政府与外国侵略者签订的什么条约?条约签订后,对中国社会性质产生了什么影响?

(2)材料二中的“两个强盗”是指谁?

(3)材料三中的两幅图片和哪一场战争有关?列举一位在这次战争中牺牲的民族英雄。

(4)材料四中《辛丑条约》的签订,对中国社会性质产生了什么影响?

 

查看答案

这期间,中国民族资本主义新建厂矿企业470多家,新增资本多达13000万元,速度和规模都是空前的,超过过去半个世纪的成就,出现了“短暂的春天”。这期间大约是在

A.洋务运动时期 B.辛亥革命时期

C.第一次世界大战时期 D.抗战胜利后

 

查看答案

口述史料是史料的表现形式之一。下列研究抗日战争的史料中,属于口述史料的是

A. 《卢沟桥事变形势图》    B. 《义勇军进行曲》

C. 《吕正操(抗日名将)回忆录》    D. 《论联合政府》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