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朝时,一位农民要翻耕田地,他可以使用当时较先进的生产工具是
A.
B.
C.
D.
隋朝如同一颗流星划过中国历史的天空,短暂而耀眼。下列属于隋朝时期创立的制度或修 建的工程建筑有( )
①科举制
②大运河
③赵州桥
④都江堰
A.①②④ B.②③④ C.①②③ D.①③④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2016年4月25日,习总书记来到安徽凤阳小岗村的“当年农家”院落,了解当年18户村民按下红手印,签订大包干契约的情景。总书记感慨道:“当年贴着身家性命干的事,变成中国改革的一声惊雷,成为中国改革的一个标志。”
| 农业生产总值(亿元) | 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元) |
1978年 | 1397 | 133.6 |
1990年 | 7662.1 | 686.3 |
2000年 | 24915.8 | 2253.4 |
2016年 | 112091.3 | 12363.4 |
材料二:
对外贸易(进出口) | 1980年 | 1990年 | 2000年 | 2015年 |
381.4 | 1154.4 | 4722.9 | 39600 | |
引进外资 | 1984年 | 1990年 | 2000年 | 2015年 |
270.5 | 1028.9 | 5935.6 | 1262.7 |
“如果我们追溯新中国融入世界的历史,那1980年打开的第一扇‘窗’则需永远铭记……从沿海到沿江沿边,从东部到中西部,……大门毅然决然地打开了。”
——费正清《剑桥中华人民共和国史》
材料三:邓小平第一次成为美国《时代》周刊封面人物是在1976年,在随后的20年里,他先后共出现了9次,并在短短的几年时间里,于1978年、1985年两次成为《时代》年度人物,是当时最为引人注目的焦点,这在《时代》历史上也是少有的现象。
(1)材料一中“当年贴着身家性命干的事”促成了农村哪一政策的诞生?依据上面图表并分析,说明农村实行这一政策的作用?
(2)材料二中的变化得益于哪一政策的实施?材料里第一扇“窗”指的是什么?
(3)综合上述材料,说明邓小平多次登上《时代》周刊的原因。
《人民日报》的每一篇社论都是流淌着的历史,足以勾勒出当代中国“强国梦”的轨迹。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一九五三年将是我国进行大规模建设的第一年。……工业化——这是我国人民百年来梦寐以求的理想,这是我国人民不再受帝国主义欺负不再过穷困生活的基本保证,因此这是全国人民的最高利益。
——1953年元旦社论
材料二:集中力量发展社会生产力,实现国家工业化,逐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和文化需要。
——人教版《中国历史》八年级下册
材料三:用最高的速度来发展我国的社会生产力,实现国家的工业化和农业现代化,是总路线的基本精神……速度是总路线的灵魂。
——1958年6月21日社论
“人有多大胆,地有多大产”,“地的产是由人的胆决定的。”
——1958年8月3日社论
(1)据材料一,指出全国人民的“最高利益”是什么?结合所学知识回答:党和政府为实现这个“最高利益”准备条件的历史事件和编制的建设规划名称分别是什么?
(2)材料二是哪一年哪次会议上制定的党和人民的主要任务,本次会议的历史地位是什么?
(3)据材料三,概括指出经济建设中存在的主要问题,结合所学知识举一例说明。
(4)综合上述材料,你认为如何才能实现国家经济建设的持续发展?
以下思想被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的正确时间顺序是
①邓小平理论
②“三个代表”
③科学发展观
④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
A. ①②③④ B. ①③②④
C. ④①②③ D. ②①③④
2017年4月1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决定设立雄安新区,这是千年大计、国家大事。改革开放后,成为经济特区的代表,对外开放“窗口”的是
A. 上海浦东开发区
B. 深圳经济特区
C. 厦门经济特区
D. 海南经济特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