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初中历史试题 >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到1956年底,全国87.8%的个体农户参加...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到1956年底,全国87.8%的个体农户参加了高级农业生产合作社,91.7%的个体手工业者参加了各种形式的合作社,私营工业户数的99%和私营商业户数的82.2%实现了公私合营。

材料二:  我国过去没有的一些工业,包括飞机、汽车、发电设备、重型机器、新式机床.....从无到有地建设起来,从而改变了我国工业残缺不全的状况,增加了基础工业实力。

(1)根据材料一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对工商业改造的伟大创举是什么?该事件的实质是什么?

(2)材料二反映的是我国哪时期的伟大成就? 请举出其中一例成就?这推动当时我国逐步建立什么样的经济体制?

(3)结合所学知识回答,材料一和材料二反映的历史事件的联系是什么?

 

(1)赎买政策。实质:实现了生产资料私有制向社会主义公有制的转变。 (2)“一五”计划时期。工业成就:鞍山钢铁公司无缝钢管厂等三大工程、长春第一汽车制造厂、沈阳机床厂和飞机制造厂等建成投产;交通运输业成就:新建宝成、鹰厦等铁路30余条;川藏、青藏、新藏公路相继通车;1957年,武汉长江大桥建成。推动建立计划经济体制。 (3)社会主义改造实现了生产资料私有制向社会主义公有制的转变,对“一五”计划的完成起了推动作用。 【解析】 (1)根据材料一结合所学知识,我国对工商业改造的伟大创举是赎买政策,这种赎买政策,在全行业公私合营前对资本家分配利润的办法是“四马分肥”,在全行业公私合营后采取定息制度。“赎买政策”的实行,不但减少了资产阶级对社会主义改造的阻力,而且有利于逐步把资本家改造成为自食其力的劳动者。该事件的实质是实现了生产资料私有制向社会主义公有制的转变。 (2)依据材料二“我国过去没有的一些工业,包括飞机、汽车、发电设备、重型机器、新式机床……从无到有地建设起来,从而改变了我国工业残缺不全的状况,增加了基础工业实力”反映的是我国“一五”计划时期的伟大成就,1953~1957年我国实施了第一个五年计划,集中力量优先发展重工业,到1957年“一五”计划完成,开始改变我国工业落后的面貌,为社会主义工业化奠定了初步基础。 “一五”计划时期的工业成就:鞍山钢铁公司无缝钢管厂等三大工程、长春第一汽车制造厂、沈阳机床厂和飞机制造厂等建成投产;交通运输业成就:新建宝成、鹰厦等铁路30余条;川藏、青藏、新藏公路相继通车;1957年,武汉长江大桥建成。这推动当时我国逐步建立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 (3)结合所学知识回答,材料一反映的历史事件是三大改造,属于生产关系的变革,实现了生产资料私有制向社会主义公有制的转变,材料二反映的历史事件是“一五”计划,属于生产力的发展,可见当时生产力发展与生产关系变革同时并举,社会主义改造对“一五”计划的完成起到推动作用。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周恩来说:“美国把国防线放到了台湾海峡,嘴里还说不侵略不干涉。它侵略朝鲜,我们出兵去管……我们是有理的,它是无理的。”

材料二  毛泽东对一位解放军高级将领说:“要尽快入朝,给你10天准备时间,出兵时间初步定在10月15日。”

(1)材料一中周恩来说“我们是有理的,它是无理的”的证据是什么?

(2)材料二中的“高级将领”是谁?在这场战争中,涌现出无数可歌可泣的英雄人物,试举两个英雄人物的名字,我们应该学习他们什么样的崇高品质?

(3)新中国为了维护政权采取了许多措施,请写出其中的两项措施?

 

查看答案

自1978年以来,粮票、布票、油票等品种繁多的购物票证相继被取消。这些票证退出历史舞台的主要原因是(  )

A. 改革开放促进了社会经济发展 B. 人们的生活方式发生了变化

C. 人们的购物方式发生了变化 D. 人们的消费观念发生了变化

 

查看答案

一位美国学者在《走向丰衣足食的世界》一书中写道:他使饥饿的威胁在退却,正引导我们走向一个营养充足的世界。这位美国学者评价的是我国著名科学家( )

A.邓稼先

B.华罗庚

C.袁隆平

D.钱学森

 

查看答案

下列图片反映的主题是

A.祖国统一 B.鹰击长空 C.科技强军 D.和谐发展

 

查看答案

1964年10月,境外媒体报道:“中国首次核试验成功,要求接纳中国进入联合国的呼声将会更加高涨,中国进入联合国的理由也会愈加充分。”材料表明中国核试验成功的主要意义是(  )

A. 加强了中苏联合抑美的力量

B. 成为中国重返联合国的主要条件

C. 对世界政治格局施加了影响

D. 中美苏三国之间实现了力量均势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