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初中历史试题 >

社会流动,从广义上讲,包括劳动力的转移和人口迁徙等;从狭义上讲,是指社会成员社会...

社会流动,从广义上讲,包括劳动力的转移和人口迁徙等;从狭义上讲,是指社会成员社会地位的变化,包括社会阶级和阶层结构的量变过程,也包括职业结构的变化。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如下图1500年后世界人口迁移路线图

材料二  1864年美国政府成立了移民局,通过了《鼓励移民法》。由于美国采取了多种鼓励自由移民的优惠政策,大量移民源源不断地来到美国。据统计,在1850-1940年,大约6000万人离开欧洲,其中约一半去了美国,其余的去了拉美、澳大利亚、加拿大、南非等地区。

——据帕尔默《工业革命一一变革世界的引擎》等

材料三  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出现新的国际移民浪潮,在20世纪80年代晚期和90年代早期,移民活动之盛达到前所未有的程度。联合国的数字表明,全球移民总量从1965年的7500万增长到1990年的1.2亿。这一时期,移民的流向发生根本性逆转,主流是发展中国家向发达国家移居。而劳动移民成为移民主体,其中高素质技术人员和管理人员的移民成为突出现象,同时也形成了一支以大量的难民、非法移民以及女性移民为主体的廉价劳动力移民群体。

——据李其荣《经济全球化与国际人口迁移》等

(1)根据材料一,指出1500年后哪些事件促使世界人口迁移?人口迁移对美洲和非洲分别产生了什么影响?

(2)依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从19世纪中期到20世纪中期,欧洲人移民美国的原因。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分析移民对美国社会产生什么影响?

(3)据材料三,概括二战后国际移民新浪潮的特点。并谈谈你对这一新浪潮的认识。

(4)结合以上材料,谈谈上述人口现象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有何启示?

 

(1)事件:新航路开辟或三角贸易(黑奴贸易)对美洲:带来了劳动力,促进了开发。对非洲:损失了许多精壮劳动力,带来了灾难。 (1)原因:①第一次工业革命的结束,欧洲产生大量剩余劳动力;②新型交通工具的发明,为移民提供了便利:③《鼓励移民法》的通过,为移民提供了政策支持;④第二次工业革命,美国经济快速发展,需要大量劳动力;⑥欧洲社会局势动荡,美国相对稳定,推动了欧洲人移民美国。(任答两点) 对美国影响:①促进了美国技术发明的不断涌现,使美国在第二次工业革命中取得更显著的成效,②提供了丰富的劳动力、科技人才加速了美国经济的崛起。 (3)特点:①移民总数增多,②移民的主流是发展中国家向发达国家移居;③移民的主体是劳动移民。(任答两点) 认识:①由于二战后第三次科技革命发展,各地经济发展不平衡,推动了移民新浪潮。②移民新浪潮的出现推动了社会经济的发展,也带来了贫富分化加剧(从背景、影响答言之成理即可) (4)启示:重视人口问题,城市化过程中关注民生问题,注重制度创新;注重发展科技创新,重视人才及人才的引进,社会稳定与经济发展的关系等(任答两点) 【解析】 (1)第1问:根据所需知识可知,三角贸易中大量黑人奴隶被贩卖到美洲。第2问:根据所学知识可知,三角贸易给美洲带来了大量的劳动力,促进了美洲的开发,但同时三角贸易造成了非洲损失,大量精壮劳动力导致了非洲长期的贫困。 (2)第1问:根据“由于美国采取了多种鼓励自由移民的优惠政策,大量移民源源不断地来到美国。” 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世纪中期到20世纪前半期,大量欧洲人移民到美国,原因如下:第1点,第一次工业革命中机器的广泛使用使欧洲产生了大量的剩余劳动力,而美洲正处于开发期,需要大量的劳动力,因此大量人口移民到美国。第2点,工业革命发明了新型交通工具,如汽船等为移民提供了便利的交通条件。第3点,19世纪末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主战场在欧洲,而美国社会环境相对安稳,也吸引了大批欧洲人移民到美国。最后,美国实行了多种鼓励自由移民的优惠政策,也促使了大量欧洲人移民到美国。 第2问: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欧洲人大量移民到美国,一方面提供了大量的劳动力,推动了美国资本主义的发展。另一方面,促使美国不断涌现新的技术发明,使美国在第二次工业革命中成果显著。 (3)第1问:概括“这一时期,移民的流向发生根本性逆转,主流是发展中国家向发达国家移居。而劳动移民成为移民主体……”可知,二战后国际移民的新浪潮特点是,移民总数增多,移民的主流是发展中国家向发达国家移居;移民的主体是劳动移民。 第2问:根据所学知识可知,这种新浪潮的出现,主要原因是由于第三次科技革命后,各地经济发展不平衡,为了获取更好的发展机会,发展中国家向发达国家进行移民,从而推动了移民新浪潮。同时,这种新浪潮的出现推动了社会经济的发展,也带来了贫富分化加剧。 (4)根据上述材料可知,劳动力是经济发展的重要构成因素之一,因此要重视人口问题,要注重科技创新, 重视教育发展。国家应该创造良好的环境让优秀人才能够充分发挥自身潜能,从而达到吸引外部优秀人才进入我国的同时保证我国优秀人才不外流。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鸦片战争失败后,无数仁人志士为了挽救中华民族的危亡,提出了种种救国方案和实现中国富强的理想,并为此奋斗不辍。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洋务运动前期,洋务派以“自强”为口号,采用西方先进生产技术,创办了一批近代军事工业……江南制造总局是洋务派开办的最大的近代军事工业,它用自炼钢材仿制的毛瑟枪,能赶上德国新毛瑟枪的水平;它研制的无烟火药达到世界先进水平……洋务运动后期,洋务派又以“求富”为口号,开班了一些民用工业。上海轮船招商局创办三年内,外轮损失1300万辆白银湖北官办织布局开办后,江南海关每年洋布进口减少10万匹。

(1)依据材料,简要评述洋务运动。

材料二  1895年10月,康有为离京南下,在南京会见张之洞。在得到张之洞的资助后,创办了上海强学会,并于1896年1月创办《强学报》。

——岳麓书社《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2)从材料中可以看出,维新派为宣传变法采取的方式有哪些?由此在哪一领域产生了广泛而持久的影响?

材料三  1925年3月12日,孙中山先生病逝于北京,终年59岁。世人闻此噩耗,纷纷书写挽联纪念,其中蔡元培先生的挽联是:

是中国自由神,三民五权,推翻历史数千年专制之局愿吾侪后死者,齐心协力,完成先生一二件未竟之功

(3)依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简述辛亥革命的历史功绩。

材料四  要拥护那德先生,便不得不反对孔教、礼法、贞节、旧伦理、旧政治。要拥护那赛先生,便不得不反对旧艺术、旧宗教……我们现在认定,只有这两位先生可以救治中国政治上、道德上、学术上、思想上一切的黑暗。

——陈独秀

(4)材料中的“德先生”“赛先生”分别指什么?

材料五  五四运动,孕育了……伟大五四精神,其核心是爱国主义。爱国主义是我们民族精神的核心,是中华民族团结奋斗、自强不息的精神纽带。五四运动时,面对国家和民族生死存亡,一批爱国学生挺身而出,全国民众奋起抗争,誓言“国土不可断送、人民不可断送”,奏响了浩气长存的爱国主义壮歌。

——习近平在纪念五四运动1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

(5)作为新时代的中国青少年,应该怎样发扬“五四精神”?

 

 

查看答案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隋唐时期,政治上的统一和大运河的开通,密切了南北方的经济往来,商业贸易蓬勃发展起来。西域以及阿拉伯、波斯商人来往经商频繁,陆上和海上丝绸之路都呈现出空前繁荣的景象。

     ——摘编自《经济成长历程》

材料二  宜昌沦陷后,重庆成为长江、嘉陵江航运的中心。轮船沿长江,上可驶到宜宾,下可驶到湖北宜昌西部的三斗坪。沿嘉陵江,可驶到合川。当时后方不能生产的或奇缺的物资,先在三斗坪集中,再由船只转运入川。运送川军出川抗日,运送军火到前线,也全靠川江运输。

          ——摘编自《重庆历史》

材料三  1978年,改革开放揭开了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新篇章,交通运输步入了快速发展阶段。中国政府把交通运输放在优先发展的位置,加大政策扶持力度,在放开交通运输市场、建立社会化融资机制方面进行开创性探索,积极扭转交通运输不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被动局面。

——《中国交通运输发展》白皮书(2016年12月)

(1)根据材料一,概括指出隋唐时期商业发展的交通条件。

(2)根据材料二,归纳全国抗战时期,川江运输发挥的重要作用。

(3)根据材料三,指出现代交通运输快速发展的关键因素。

(4)综上,你认为交通运输与社会发展之间有何关系?

 

查看答案

英国媒体列出2050年前人类面临的十大挑战:人类基因编辑技术、人口老龄化、城市逐渐减少、社交媒体发展、自然资源紧缺、定居其他星球、增强智力技术、新地缘政治困局、汽车数量猛增以及人工智能变强。这证明

A.人类飞速发展的同时也面临重大社会问题

B.人类已经拥有了改造生存环境的科学技术

C.人口、粮食、社会保障、环境等问题重重

D.人类正在面临着越来越多无法解决的难题

 

查看答案

“在这篇讲稿中我不希望有模棱两可的字眼,这就是美国对共产主义暴君扩张浪潮的回答,……我也希望向全世界说明,美国在这个新的极权主义的挑战面前所持的立场……它现在宣布,不论在什么地方,不论直接或间接威胁了和平,都与美国安全有关。”这篇讲稿意味着(  )

A.美国受到共产主义暴君威胁 B.美国由此开始推行冷战政策

C.美国积极面对极权主义挑战 D.美国承担维护世界和平使命

 

查看答案

苏联解体后,国际关系中“敌、我、友”界限变得比较模糊,非此即彼、“你死我活”的“冷战”逻辑逐渐失效。下列表述与此观点相符的是

A.超级大国美国独霸世界

B.各国之间政治分歧已经消失

C.竞争合作、妥协共处趋势增强

D.多极化国际格局形成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