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是文明的象征,农村人口向城市转移是社会进步的体现,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大势。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中世纪西欧商业城市的兴起,一举改变了城市的传统角色,城市开始由依附于乡村转变为支配乡村,开始由依附于国家权力转变为逐步独立于国家权力,进而支配国家权力。进入近代以后,城市的产业——商业和手工业逐渐成为西方社会财富的主要创造者,城市的主人——商人和手工业者逐渐成为西方国家统治阶级的主体,城市的文化——商业文化逐渐成为西方社会的主流文化,所以说,近代的西方文明在很大程度上源于中世纪的城市文明。
——雷恒军《中世纪西欧城市的商人自治研究》
材料二 “工业革命对商品的制造方式、制造地点带来了本质性的变化,成为城市增长的强力催化剂。”原来在自己的小屋中就可以进行全部手工生产流程的农村工人,现在必须在工厂中才能生产,而且所有的加工流程被流水化。自此,工业由原来的分散转为集中。源源不断的农村工人涌向城市……从1750年到1850年间,英国的城市化水平从10%提高到了50%。
——齐爽《英国城市化发展研究》
材料三 据统计,战前的1940年,苏联城市数量增加到1 241座,镇增加到1 711座,城市总人口增加到6 311万人,比1926年增加了一倍还多,城市人口在总人口中的比重上升到了32.5%。城市人口年平均增长率高达6.2%,是资本主义国家在鼎盛时期城市人口最高年平均增长率的1.5倍至2倍……苏联为了控制大城市的发展,还实施了居留证制度。居留证制度建立于1932年12月1日,按规定,凡年满16岁的公民必须领取居留证,并在以后定期更换。
——耿晓棠《试论苏联的城市化》
(1)根据材料一,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中世纪城市实现由“依附于国家权力”到“逐步独立于国家权力”的转变的主要方式有哪些?指出中世纪西欧城市的经济地位。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述1750年至1850年间推动英国城市化的最主要因素是什么?该因素如何引导农村人口集中并推动城市化进程的?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1926年至1940年间苏联城市人口迅速增加的原因是什么?苏联城市化有什么特点?
(4)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说世界各国城市化给我们的启示。
中国近代史,既是一部列强侵华史,又是一部中华民族的抗争史,更是中国人民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840年,正值以英国为中心的技术革命结束后不久,故中国的大门可以认为 是新技术这一重锤砸开的……,就在中国人模仿这些技术达到高潮的时候,西方正酝酿着又一次技术革命……。
——杨德才主编《20世纪中国科学技术史稿》
材料二 《马关条约》的签订,激起了全国的悲愤和抗议。3 年以后,发生了戊戌维新运动:5年以后,发生了义和团运动:16年以后发生了辛亥革命………如果没有甲午战争的失败,就不会激起中国这样迅速地奔跑……这次战争确实是中国近代史上的重大转折点,它的意义就在于激发了全民族的觉醒,一种要求改革和进步的觉醒、富强意识的觉醒、爱国主义和自救的觉醒。
——戴逸《甲午战争深刻影响世界历史》
材料三严格说来,拳匪运动可(以)说是我国近代史上第三个救国救民的方案,不过这个方案是反对西洋化、近代化的,与第一、第二个方案是背道而驰的。拳匪的惨败是极自然的。惨败代价之大足(以)证(明)我民族要图生存绝不可以开倒车。等到自强、变法都失败了,国人然后注意(到)孙中山先生所提出的救国救民的方案。
——蒋廷黻《中国近代史》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说出砸开“中国的大门”的历史事件。如何理解“中国的大门可以认为是新技术这一重锤砸开的”?中国率先“模仿这些技术”的代表人物有哪些?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你是如何理解《马关条约》给中国社会带来的影响的?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拳匪运动”是指什么运动?该运动失败的主要原因是什么?孙中山“救国救民的方案”取得了哪些实际成果?
“作为20世纪后半期社会主义国家普遍推广的一种发展道路,对整个社会主义世界尤其是苏联自身的影响无疑是不可估量的,在苏联强大和衰亡的历史过程中,可以说起着‘成也萧何,败也萧何’的作用”。材料评价的是:
A. 苏联模式
B. 苏联两个五年计划
C. 苏联农业集体化
D. 戈尔巴乔夫改革
据俄罗斯《观点报》(2019年12月25日)报道,俄罗斯总统普京对一些欧洲国家企图篡改二战历史表达强烈不满,认为欧洲议会的决议是妄图抹杀苏联为结束二战所作的贡献。下列有关二战中苏联的描述正确的是( )
A.开辟欧洲第二战场打击德国 B.斯大林格勒战役推动二战战局变化
C.打击意大利促使墨索里尼政府垮台 D.迫使德国放弃对英国猛烈轰炸
20世纪60年代非洲的民族独立运动风起云涌,从西非、中非向东非、南非扩展,迅速形成燎原之势,仅1960年就有17个国家宣布独立,这一年被称为“非洲年”。可见,20世纪60年代非洲的民族独立运动的特点是( )
A.地区冲突和民族矛盾不断激化 B.帝国主义的殖民体系彻底瓦解
C.国家间合作有利于应对全球挑战 D.民族解放是不可抗拒的历史潮流
在南斯拉夫走上独具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时,遭到了众多社会主义国家的批判。可是在1955年,赫鲁晓夫则承认“采取不同方式发展社会主义的问题,是完全属于各国自己的事情”。这表明( )
A.赫鲁晓夫希望进行市场经济改革 B.苏联认可社会主义国家独立自主
C.赫鲁晓夫承认社会主义道路可以多元化 D.苏联采取缓和策略扭转冷战的被动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