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初中历史试题 >

回看走过的路,比较别人的路,远眺前行的路,才能看得深、把得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

回看走过的路,比较别人的路,远眺前行的路,才能看得深、把得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相关问题。

材料一  周之事迹,断可见矣:……失在于制,不在于政,周事然也。秦之事迹,亦断可见矣:……失在于政,不在于制,秦事然也。

——唐柳宗元的《封建论》

材料二  一个人口几乎占人类三分之一的大帝国,不顾时世,安于现状,人为隔绝于世界并因此竭力以天朝尽善尽美的幻想自欺。这样一个帝国注定最后要在一场殊死的决斗中被打垮。

——马克思《鸦片贸易史》

材料三  苏联社会主义实践失败,失之于“制”,苏联共产党的领导地位和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已经被取消,社会主义已经完全蜕变:也失之在“治”,长期严重脱离群众的官僚主义,使政府的威信消失殆尽。苏联社会主义失败不是某个单一因素作用,而是西方长期和平演变和苏联内部自我演变结合的合力。可以说,既失之在“制”,也失之在“治”。

——摘自《光明日报》2019年11月25日文章(有删节)

材料四  在中国现代史上,1978年是一个十分微妙和关键的年代……中国的发展主轴已经向经济成长转移,然而围绕经济领域中出现的种种新现象,仍然有不少人以意识形态的标尺去丈量和批评……此次,邓小平的南方谈话,是对僵硬思潮的致命一击……邓小平的南方谈话很快成为中央的决策主轴。

——摘编自吴晓波《激荡三十年》

材料五  治理一个国家,推动一个国家实现现代化,并不只有西方制度模式这一条道,各国完全可以走出自己的道路来。

——习近平

请回答:

(1)据材料一和所学回答,其中的两个“制”有什么不同?

(2)据材料二回答,这个帝国注定“被打垮”的原因是什么?请你写出这个帝国进行了哪些“殊死的决斗”?

(3)据材料三回答,苏联社会主义实践“失之在治”的因素是什么?、请你写出苏俄或苏联进行“社会主义实践”的活动有哪些?

(4)据材料四和所学回答,“中国的发展主轴”是如何向“经济成长”转移的?“中央的决策”有哪些?

(5)材料五中认为如何“推动一个国家实现现代化”?

 

(1)第一个制指的是分封制,第二个制指的是郡县制。 (2)闭关锁国、安于现状。(1点言之有理即可)。鸦片战争、甲午中日战争、八国联军侵华战争;(1点言之有理即可)。 (3)战长期严重脱离群众、官僚主义、政府丧失威信。(其中1点)。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新经济政策、苏联工业化、苏联农业化、赫鲁晓夫改革、勃列日涅夫改革、戈尔巴乔夫改革等。(2点即可)。 (4)把党和国家的工作中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实行改革开放的历史性决策。。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对外开放的地域向纵深推进(相继开放沿江城市、陆地边境城市、内地省会及首府);实施灵活的鼓励外商投资的区域经济政策;必须用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武装全党。(2点即可)。 (5)走本国特色的道路;善于学习和借鉴西方道路,取其精华,去其糟粕。(1点言之有理即可。 【解析】 (1)依据材料一“周之事迹,断可见矣:……失在于制,不在于政,周事然也”。意思是:从西周的情况,毫无疑问地可以看清楚了……造成这种弊病的原因在于封建制,不在于政治方面。周朝的情况就是如此。结合课本所学可知,为稳定周初的政治形势,巩固疆土,西周初年实行分封制。将宗亲和功臣等分封到各地,建立诸侯国。后来诸侯国势力增大,不断发动战争,导致政治混乱。周天子无法控制,最终西周灭亡;由材料“秦之事迹,亦断可见矣:……失在于政,不在于制,秦事然也。” 意思是:秦朝的情况,也完全可以看清楚了……这种过失在于政治方面,不在于制度本身。秦朝的情况便是这样。结合所学可知,秦朝在地方上,进一步废除西周以来实行的分封制,建立中央直接管辖的郡县制。但秦朝郡县不能正确发挥郡县制的作用,郡守、县令不能很好地治理人民。残酷的刑罚、繁重的劳役,使万民怨恨。导致秦朝灭亡。 (2)依据材料二“一个人口几乎占人类三分之一的大帝国,不顾时世,安于现状,人为隔绝于世界并因此竭力以天朝尽善尽美的幻想自欺。这样一个帝国注定最后要在一场殊死的决斗中被打垮。”结合课本所学可知,清朝末年,以天朝上国自居,实行闭关锁政策,与世界隔绝,逐渐落后于世界发展的进程,注定“被打垮”;落后就要挨打,因为清政府闭关锁国导致落后,西方列强不断的侵略中国,妄图吞并中国。发动了鸦片战争、第二次鸦片战争、甲午中日战争、八国联军侵华战争,清政府进行了“殊死的决斗”。 (3)依据材料三“也失之在‘治’,长期严重脱离群众的官僚主义,使政府的威信消失殆尽。苏联社会主义失败不是某个单一因素作用,而是西方长期和平演变和苏联内部自我演变结合的合力。”可知苏联社会主义实践“失之在治”的因素是:长期严重脱离群众、官僚主义、政府丧失威信;结合课本所学,十月革命建立第一个无产阶级专政的国家,国内外敌对势力相互勾结,发动了国内战争。为了取得战争的胜利,苏俄在经济上实行“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国内战争结束后,苏俄进入和平建设时期,苏俄的首要任务就是恢复被战争破坏的经济,列宁领导苏俄开始实施新经济政策;列宁逝世后,苏联人民在斯大林的领导下,为实现社会主义工业化,实行两个五年计划,使苏联成为工业强国;以此同时,苏联也加快了实现农业集体化的步伐;斯大林之后,为进行社会主义建设,进行了一系列社会主义改革:赫鲁晓夫改革、勃列日涅夫改革、戈尔巴乔夫改革等。 (4)依据材料四“在中国现代史上,1978年是一个十分微妙和关键的年代……中国的发展主轴已经向经济成长转移”,结合课本所学可知,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会上果断停止使用“以阶级斗争为纲”的口号,作出了把党和国家的工作中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实行改革开放的历史性决策;由材料四“邓小平的南方谈话,是对僵硬思潮的致命一击……邓小平的南方谈话很快成为中央的决策主轴”,结合所学可知,为加快经济发展,国家实行改革开放。1992年邓小平南方谈话,进一步解放了人们的思想,推动改革开放。1992年十四大,中央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对外开放的地域向纵深推进(相继开放沿江城市、陆地边境城市、内地省会及首府);实施灵活的鼓励外商投资的区域经济政策;必须用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武装全党等一系列决策。 (5)依据材料五“治理一个国家,推动一个国家实现现代化,并不只有西方制度模式这一条道,各国完全可以走出自己的道路来。”可知“推动一个国家实现现代化”方式:不能照搬照抄西方模式,要走本国特色的道路;善于学习和借鉴西方道路,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改革是时代发展的主旋律,是社会进步的助推器。阅读下列材料,回答相关问题。

材料一  商鞅采取的主要措施是农耕、军功、法治、集权四大方略。具体而言就是以重农主义为取向的农耕政策,以国家主义为取向的集权政策,以平民主义为取向的军功政策,以法治主义为取向的以法治国方略。

——摘编自叶自成《商鞅的创新精神与秦国对大国的超越》

材料二  孝文明知鲜卑游牧故习,万不足统治中华,又兼自身深受汉化熏染,实对汉文化衷心钦慕,乃努力要将一个塞北游牧的民族,一气呵熟,使其整体的汉化。

——钱穆《国史大纲》

图片上的历史

材料三  作坊里的日本人有“心灵紧闭”但“眼观八方”的特征……在国弱时,他们谦卑地对外点头哈腰,默默拿来先进才智,然后悄悄地在作坊里加班加点消化,乃至超越。一旦确信自己在技能上超越了别国,便会出其不意地创造神话。

——陈冰《作坊里的日本》

材料四  罗斯福在新政时期实施了美国有史以来最大规模的“公共工程”计划,以缓解当时的失业贫困和生产萎缩的严重压力。1935年初,成立公共工程振兴局,主持建设公共工程,从1935年到1941年平均每月用工达211.2万人,耗资113亿650万美元,兴办了25万个工程项目。

——摘编自常运生、可风《略论罗斯福新政时期的“公共工程”》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和所学回答,商鞅是如何推行“以平民主义为取向的军功政策”和“以法治主义为取向的以法治国方略”的?

(2)根据材料二中,要研究的历史主题是什么?

(3)根据材料三和所学回答,你是如何理解作坊里的日本人在近代有“心灵紧闭”但“眼观八方”的特征这些话的?

(4)根据材料四,概括罗斯福新政时期兴办的“公共工程”有哪些特点?

(5)通过对以上材料和问题的探究,你认为决定改革成败的因素有哪些?

 

查看答案

“一带一路”推动了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进入了互联互通走深走实的新阶段。阅读下列材料,回答相关问题。

材料一  史学研究者在评价丝绸之路时称:“在长达一千多年的时间里,它把黄河文明、恒河文明、两河文明和希腊文明等诸多人类文明最重要的起源地,串联在了一起,被喻为世界历史展开的主轴。”

材料二  丝绸之路上不同种族、不同信仰、不同文化背景的国家之间两千多年的交往历史,恰恰正是文化交往融汇的历史;团结互信、平等互利、包容互鉴、合作共赢、共享和平、共同发展也正是古丝绸之路留给我们的宝贵启示:同时,更是“一带一路”建设所遵循的文化共识与灵魂。

——杨林《以丝绸之路文化精神彰显中华民族文化自信》

材料三  踏着串串悠长的铃声,一支支驼队驮着中原丝织品、服饰、铜镜、瓷器、茶叶去了,驮着造纸术、冶铁术、灌溉术去了。穿过大漠茫茫的风沙,一支支驼队驮着皮毛、琥珀、苜蓿、石榴来了,驮着佛经、乐器、杂技艺术来了。这条丝绸之路,穿过岁月的风尘,永远镌刻在人类文明的史册。

——《二十五史详解》

材料四  可以说中国“一带一路”(即“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构想堪称人类历史上第二次地理大发现,它的最大历史意义在于它又将地球翻转了过来,令我们看到了已经沉睡了500年的欧亚大陆,更重要的是,中国又回到了最显眼的地方。

——中国日报网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和所学回答,“主轴”展开的起点是在什么时期的什么地点?请你写出其中的“恒河文明、两河文明”中的标志各有哪些?

(2)材料二中,“丝绸之路上不同种族、不同信仰、不同文化背景的国家之间”所遵循的“文化共识与灵魂”有哪些?

(3)材料三中,“人类文明的史册”在镌刻时表现出的特点有哪些?你认为古代中国最早发明“造纸术”追溯到什么时期?

(4)根据材料四和所学回答,你是如何理解“中国‘一带一路’的构想堪称人类历史上第二次地理大发现”这句话的?

(5)通过对以上材料和问题的探究,你有哪些感悟和反思?

 

查看答案

下表是《1937年各大国国民收入与国防开支的比例》,可用于研究

 

美国

英国

法国

德国

意大利

日本

国民收入(亿美元)

680

220

100

170

60

40

国防开支所占比例(%)

1.5

5.7

9.1

23.5

14.5

28.2

 

 

A.三国同盟和三国协约的形成 B.北大西洋公约组织的成立

C.第二次世界大战胜利的原因 D.第二次世界大战策源地的形成

 

查看答案

19世纪中期的一部著作阐明了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论证了被剥削的无产者不断壮大,将用暴力推翻资本主义制度,未来属于工人阶级。这部著作是(   )

A. 《人权宣言》 B. 《共产党宣言》 C. 《解放黑人奴隶宣言》 D. 《联合国家宣言》

 

查看答案

下面年代尺提供的时间段与20世纪三次世界政治格局的演变密切相关。下面④处应该填写的是

 

A. 凡尔赛--华盛顿体系

B. 第二次世界大战

C. 东欧剧变、苏联解体

D. 两极对峙格局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