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初中历史试题 >

材料论述题。 日本民族具有开放性地吸收外来文化的历史传统。明治维新前后,日本统治...

材料论述题。

日本民族具有开放性地吸收外来文化的历史传统。明治维新前后,日本统治者醒悟到,必须从科学文化和政治经济上向西方学习,否则就不能生存下去。竭力向西方学习,成为日本朝野上下的大潮流、大风气。从历史上看,郑和下西洋以后的明清社会,基本上就封闭起来了。维新的精神为保守的世俗所不容。正是在这样封闭的历史氛围中,戊戌志士们悲壮而激越的呼号,才显得特别的孤独。 

——摘编自孙光礼《明治维新与戊戌变法的比较研究》

(1)材料中“戊戌志士们悲壮而激越的呼号”指的是中国近代史上哪一场改革?

(2)阅读以上材料提炼一个观点,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加以论述。(要求:围绕主题,观点明确,史论结合,条理清楚)

 

(1)戊戌变法 (2)评分标准 要求: ①围绕主题,观点明确:如果观点脱离主题,如答成“改革是强国之路”等观点均不给分。 ②史论结合,条理清楚:本题属于主题式论述题,要求学生尽量围绕明治维新和戊戌变法两个相关史实进行论述。评分要求为:明治维新相关史实+戊戌变法相关史实+结论,条理清楚。 [答案示例一,仅供参考] 观点:改革要根据本国国情进行。 论述:日本是一个善于学习的国家,面对西方列强的侵略,明治天皇政府实行了一系列资产阶级性质的改革,朝野上下竭力向欧美学习,使日本逐步转变为资本主义国家。而戊戌变法是在比较封闭的社会进行,一开始就遭到顽固派和保守官僚的反对,仅靠一个没有实权的光绪皇帝和少数维新派,加上急于求成,最终导致变法失败。因此,改革要从国情出发。 [答案示例二] 观点:改革要取得广大民众的支持。 【解析】 (1)根据材料“正是在这样封闭的历史氛围中,戊戌志士们悲壮而激越的呼号,才显得特别的孤独。”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898年6月11日,清政府颁布“明定国是”诏书,宣布实行变法.变法,9月21日,慈禧太后等发动政变,囚禁光绪帝,废除变法诏令,历时103天,变法失败。因此“戊戌志士们悲壮而激越的呼号”指的是中国近代史上的戊戌变法运动。 (2)本题为开放性试题,答案言之成理即可。例如根据材料比较日本的明治维新与中国的戊戌变法,由向西方学习的内容和改革的结果的不同,可归纳出论点是改革要根据本国国情进行。阐释围绕日本是一个善于学习的国家,面对西方列强的侵略,明治天皇政府实行了一系列资产阶级性质的改革,朝野上下竭力向欧美学习,使日本逐步转变为资本主义国家。而戊戌变法是在比较封闭的社会进行,一开始就遭到顽固派和保守官僚的反对,仅靠一个没有实权的光绪皇帝和少数维新派,加上急于求成,最终导致变法失败。最后得出结论,改革要根据本国国情进行。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材料二 

材料三  2015年9月习近平强调要构建以合作共赢为核心的新型国际关系,打造人类命运共同体,2017年2月“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首次被写入联合国决议中。

——摘自《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1)根据材料一指出,新中国成立后提出的外交原则和外交方针。概括中国与周边国家交往的特点。

(2)对比材料二的二幅图片,欧洲各国关系发生了怎样的变化?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说说发生这种变化的原因。

(3)综合上述材料,说说怎样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查看答案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材料二  1949年10月新中国成立后,中国的社会主义建设从刚开始的照搬苏联模式,在探索社会主义道路中曾产生过“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等严重失误;到了1978年12月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以邓小平为核心的中国共产党二代领导人逐渐探索出一条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最终取得巨大成就。

——摘编自《习近平在纪念孙中山诞辰150周年讲话》

(1)在材料一图中,找出表示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地理位置的字母。结合所学知识,写出毛泽东为中国革命探索出的道路名称。

(2)根据材料二指出,新中国成立后出现“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等严重失误的原因。有观点认为: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是我国改革开放和开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起点。结合相关史实说明理由。

(3)依据上述材料,概括中国共产党在革命和建设道路上的成功之处。

 

查看答案

小历同学认为,深圳等经济特区可以实行资本主义制度。你同意他的观点吗?请说明理由。

 

查看答案

下图会议的召开得益于

A.第一次科技革命 B.第二次科技革命

C.第三次科技革命 D.第四次科技革命

 

查看答案

1921年到1925年苏俄(苏联)农业生产得到了恢复和发展,其主要原因是

A.十月革命的胜利 B.新经济政策的实施

C.赫鲁晓夫改革的推动 D.戈尔巴乔夫改革的推动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