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语中的八月“August”源自罗马元老院授予屋大维的尊号“奥古斯都” (罗马第一公民之意)。屋大维
A.参加布匿战争凯旋而归 B.建立罗马共和国
C.独揽大权,成为罗马皇帝 D.征服意大利半岛
善于学习的小明同学复习时制作了下边的资料卡片。“▲”的内容为
A.雅典民主改革 B.大化改新 C.明治维新 D.1861年改革
“高塔巍巍数千寻,二百万方石砌成。”这是陈毅访问埃及时写下的诗句。他描述的是
A.故宫 B.汉谟拉比法典石柱 C.长城 D.金字塔
美国崛起于1865—1945年,在时间上比中国的崛起早。美国的一些做法和经验,值 得和平崛起的中国学习和借鉴。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美国崛起以前的美英冲突
——据王绳祖《国际关系史》删减
材料二 18世纪美国还谈不上是“崛起”的时代,还不是美国“崛起”的世纪…… 1894年,美国的工业产值94.98亿美元,第二位英国则是42.63亿美元,第三位德国为33.57 亿美元,英德两国工业产值合计为76.2亿美元,美国为世界第二、第三位总和的124.6%。
——摘编自黄安年《美国的崛起和发展》
材料三 (美国)在“成为地区性大国”阶段,严格遵守实用主义外交;在“向全 球性大国过渡”阶段,则在软实力和硬实力方面全面扩张;在“成为全球性大国”阶段, 则输出国际秩序。笔者认为,鉴于中国国际环境和周边形势的复杂性,中国现在只是处于 “成为地区性大国”阶段,应该谨守实用主义外交,一心一意谋求国家建设。在这点上, 华盛顿的《告别词》中对于美国不要陷入“欧洲外交争执”与邓小平提出的“韬光养晦” 有异曲同工之妙。
——郭振家《从冲突到合作是新崛起国的必经之路》
材料四 美国崛起过程中,则不再依靠移民和殖民地,主要靠商业形式跟海外发生 关系……在目前的国际政治格局下,中国既需要海外原材料,也需要海外市场;中国的过 剩资金需要找到合适的目的地,而海外许多国家也需要引进外资;中国的一些低端产业出 现产能过剩,而这些产业又恰恰是适合海外一些国家的比较优势的产业,存在产能合作的 基础;中国需要产业升级,而海外一些发达国家的一些低端产业又需要对外转移,中国完 全可以承接这些产业。
——整理自苏剑《从典型大国崛起过程中的海外战略看“一带一路”》
(1)据材料一,归纳美国崛起以前美英冲突的原因。指出这一时期美国在冲突中的态度。
(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19世纪末美国经济地位并分析美国崛起的原因。
(3)据材料三,指出美国和中国在“成为地区性大国”阶段秉持怎样的外交策略?并结合所学知识说说当今美国的外交做法。
(4)据材料四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美国在崛起过程中“与海外发生关系”的做法。美国的做法对中国推行“一带一路”有何借鉴?
(5)综上所述,中国从美国崛起的历程中能获得哪些启示?
以高速公路为代表的交通建设可在某种程度反映一个国家的科技和经济发展水平。阅 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世界上最早的高速公路出自德国,于1931年建成。同时,德国从第一次世界大战中认识到汽车交通的重要性,高功能的汽车专用道路网在军事上发挥了重要作用。当时以积极进行军备扩充的交通现代化为基本国策的德国,为解决1929年因大恐慌造成的失业救济这个严竣的社会问题,从1933年开始,着手制定以柏林为中心,通往各个边境的辐射式道路以及与之连接的环形道路,总计7500公里的庞大高速道路网建设计划。
——聂兆芹《世界主要国家高速公路建设的历史回顾与现状》
材料二 20世纪30年代,美国提出了建设纵贯全国连接各州的州际国防公路战略构 想,罗斯福总统为建设公路,从国家财政增拨了大量经费。1956年国会通过的《联邦资助 公路法案》公布了前所未有的公共工程:建立全国州际和国防高速公路系统。艾森豪威尔 在德国目睹了高速公路上部队高速移动的情景,认为建设州际公路是提高军队机动性的决 定性因素,因而大力支持该法案。此后经40余年不懈努力,终于建设完成了7.7万公里的州际高速公路系统,这个系统支撑着这个世界强国的经济繁荣和国民的荣耀。
——摘编自刘瑞波、赵宁《欧美国家高速公路融资模式及其借鉴》
材料三 公路智能交通系统(ITS)是一个以现代电子信息技术为基础……为交通参与者提供多样服务的交通运输服务系统。美国政府要求将ITS的发展与建设纳入各级政府的基本投资计划之中,大部分资金由联邦、州和各级地方政府提供。日本走政府与民间企业相互合作的道路,如车辆信息通讯系统(VICS)的运作方式极大地调动了企业的积极性, 加速了日本ITS的开发与应用。
——摘编自陈桂香《国外智能交通系统的发展情况》
(1)据材料一,归纳德国最早发展高速公路的背景。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哪一汽车 生产技术也刺激了高速公路的发展?
(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20世纪30年代罗斯福总统修建公路的最迫切的 原因是什么?并分析二战后美国高速公路得以发展的有利因素有哪些?
(3)据材料三,指出美国和日本在发展IT9的方式上有何不同?
(4)综合上述材料,谈谈世界高速公路发展历程给你的启示。
在历史发展的进程中,社会群体的兴衰与政治、经济和文化的变迁密切相关。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从19世纪60年代开始,中国开始出现采用机器开采的煤矿。由于以往在中国设立的外资企业所需要的煤矿主要从欧洲、日本等地远道而来,价格十分昂贵。为此,他们迫切需要在中国兴办煤矿,以节约生产成本和获取更多的利润,西方列强规划了一批煤矿城市。煤矿的兴起带动了一批相关产业的创办,形成了产业集聚效应。所有这些都带动了 人口的增长和聚集,最终形成了煤矿城市。
——摘自陈锋《中国经济与社会评论》2012年卷
材料二 19世纪末,严复在《论世变之亟》一文中对于中西文化的异同作了比较总结,由严复的这一比较开先河,后来出现了大量该样体系化的著作,如杜亚泉的《静的文 明与动的文明》、陈独秀的《东西民族才艮本思想之差异》、李大钊的《东西文明艮本之异点》等文章和梁簌溟的《东西文化及其哲学》等。这些都从文化的深层突破了“中体西用”的思维框架,逐步将人的文化革新视作整个中华民族振兴的根本前提,最终发出更新价值体系的时代要求。
——薛子燕《新文化运动时期(1915-1924年)的价值观重建》
材料三 许多人是终日与休戚相关利益的同学同在救亡运动中努力,因为还要在课外干救亡工作,她们是很忙的,茶房常常进来通知“某某先生找”,“有个条”什么的。她们真是很少有时间留在自己的卧室里静养多时的。七七事变后,许多女学生奔赴抗战前线或去了革命圣地延安,如浦安修、杨淑英、袁景馥、杨倩华等,也有许多学生到大后方从事地下工作或统一战线工作,积极参加大后方的抗日运动。
——摘自麻星甫《一二.九运动中的北平师范大学女学生》
(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中国釆用机器开釆煤矿与哪一历史事件直接相关?并归纳中国煤矿城市形成的原因。运用所学知识,列举一个宋朝时的城市并指出其在经济方面的成就。
(2)据材料二,指出严复、陈独秀等人的文章主题是什么?这些文章的特点是什么?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这些文章作者的社会群体行为对时代的影响。
(3)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一二·九运动的背景和性质。这场运动对学生有何影响?
(4)综上所述,新兴社会群体的崛起推动社会的发展与进步,另举一例加以论述。(中外史实皆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