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朦朦胧胧张眼一瞧,黑暗里突然突出一线红.这是什么?--原来是北极下来的新潮,由近东卷到远东.”是民国七年刘大白写的《红色中华》中的几句诗,它的创作背景是( )
A. 五四运动爆发 B. 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传播
C. 中国共产党上海成立 D. 苏联建成社会主义社会
斯塔夫里阿诺斯在《全球通史》中写道:他们试图在中国建立一些与他们从国外、尤其是从美国观察到的制度完全一样的制度。他们所建立的制度自然对中国人民毫无意义,很快就在中国的政治现实面前土崩瓦解。这表明
A.维新派对美帝国主义抱有幻想 B.知识分子完全抛弃中国政治传统
C.辛亥革命使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 D.革命派没有找到符合国情的革命道路
范文澜在评价某历史事件失败的根本原因时说道:“宗派、等级、享乐主义三种思想,总根源在农民阶级消极方面的狭隘性、保守性、私有性……正是这些特性的反映,也决定了该事件的必然崩潰。”这一历史事件是
A.太平大国运动 B.洋务运动 C.戊戌变法 D.义和运动
1893年,中国消费品原料进口占进口总额的13%,到1903年,这一比例上升到22.3%,导致中国近代消费品原料进口额增长的主要原因是
A.中英《南京条约》的影响 B.中俄《瑷珲条约》 的影响
C.中日《马关条约》的影响 D.《辛丑条约》的影响
1861年,法国文豪雨果在给巴雷特大尉的一封信中写道:“在您看来,维多利亚女皇和拿破仑皇帝的联合舰队所进行的这次远征真是无上的荣耀,而且还是法兰西和英吉利共同分享的一次荣光……”以下对材料中“这次远征”的评述,正确的是( )
A.“远征” 使中国开始丧失独立自主的地位
B.“远征” 使中国政府完全受控于洋人
C.“远征” 使中国面临被列强瓜分的危机
D.“远征” 进一步破坏了中国的主权和领土完整
历史上,大国崛起有着不同的发展路径,改革创新则是大国崛起的共同历程。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明治维新后,日本推行了一系列发展工业的措施。1870年12月成立的工部省首先接管了幕府和各藩经营的矿山和工场,创办了官营企业,引进西方先进的生产技术和设备,并且兴建铁路。1873年成立的内务省利用国家资金,创办了千住呢绒厂、新町纺纱厂和爱知纺纱厂等近代化的“模范工厂”。其目的是让它们起示范作用,以推动私人资本主义工业的发展。为了加速工业化的进程,政府在1880年下令把官营企业转让给与政府有密切联系的、享有特权的大资本家。
——摘编自刘祚昌、王觉非主编《世界史·近代史》
(1)根据材料一,概括日本工业化的特点。试从社会转型的角度,分析明治维新的影响。
材料二 因为这项政策允许某种形式的资本主义存在,所以马克思主义进化论者对它心怀不满。列宁的继任者斯大林决心建设“一个国家内的社会主义”…凭借中央集权的官僚机构来引导和调节生产。为实现这样的目标,斯大林发起了一系列的五年计划,旨在将苏联改造成一个现代化强国。
(2)根据材料二指出斯大林是如何使苏联建设成“一个国家内的社会主义”?
材料三
材料四 美国罗斯福新政和中国改革都是源于对原有社会治理模式不完美的改革和拯救,前者是给资本主义戴上一个政府干预的氧气面罩,后者是给社会主义加上一个市场经济的发动机,从而使单纯的制度趋于一种混合经济状态,它们都由此解决了旧问题,推动了社会的发展。
——鲍盛刚《中国崛起与中国模式》
(3)根据材料三,概括图1、图2所示内容的变化趋势。结合所学知识,阐明材料三、四之间合理的逻辑关系。
(4)根据材料四及所学知识,归纳罗斯福新政与中国改革开放在社会治理模式上的共同之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