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初中历史试题 >

中国古代第一部纪传体通史是 A.《论语) B.《史记》 C.《资治通鉴》 D.《...

中国古代第一部纪传体通史是

A.《论语) B.《史记》 C.《资治通鉴》 D.《汉书

 

B 【解析】 根据所学知识,《史记》是中国古代第一部纪传体通史,B正确;《论语》孔子的弟子们把孔子言论整理成的书,奉为儒家学派的经典,排除A;《资治通鉴》是编年体通史,排除C;《汉书》中国第一部纪传体断代史,排除D。故选B。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西汉时期,提出“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是

A.秦始皇 B.董仲舒 C.汉高祖 D.汉武帝

 

查看答案

400多年前意大利传教士翻译了记录孔子言行的书并带到欧洲,孔子学说开始西传,到目前全球已建成的孔子学院140所。当年传教士翻译的那本书是(  )

A. 《离骚》 B. 《论语》 C. 《道德经》 D. 《孙子兵法》

 

查看答案

青年兴则国家兴,青年强则国家强。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4—17世纪的欧洲,有一首诗这样写道:“青春是多么美丽啊,却留不住这逝水年华!得欢乐时且欢乐吧,谁知明天有没有这闲暇!”

材料二  以青春之我,创青春之家庭,青春之国家,青春之民族,青春之人类,青春之地球,青春之字宙。

——李大钊《青春》(发表于1916年的《新青年》杂志)

材料三  1919年9月,21岁的周恩来在天津组织成立了学生进步团体——觉悟社。下为他执笔的觉悟社的纲领性文章《“觉悟”的宣言》内容节选

“觉悟”的声浪,在二十世纪新湖流中,澎渤得很利害。有了这种“觉悟”,遂酿成这次全国的“学潮”冲动了全国的学生界,从思想向“觉悟”方面走。

(1)材料一中,人们对青春的赞美是当时欧洲哪一思想解放运动的体现?这一运动的核心思想是什么?

(2)材料二中的《新青年》杂志是哪一事件的主要阵地?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李大钊心目中的“新青年”形象是怎样的?《新青年》杂志对“新青年”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3)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材料三中的“学潮”促进周恩来等进步青年自觉接受了哪一决定未来中国命运的新思想?

(4)根据以上三则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青春的认识。

 

查看答案

中国共产党成立98年,执政70年,中华民族迎来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

材料一  甲午战争中国战败,无可置疑地证明满族无力应对时代的挑战,自强运动那种表面的近代化无法使江河日下的统治获得新生。中国思想界认识到,只有进行场激进的改革或革命,才能挽救中国。

——徐中约《中国近代史:1600—2000,中国的奋斗》

材料二  中共一大通过的《中国共产党党纲》规定:党的名称为“中国共产党”,党的性质是无产阶级政党,党的奋斗目标是推翻资产阶级,建立无产阶级专政,废除私有制直至消灭阶级差别。在1922年召开的中国二大上,党在现阶段的奋斗目标修改为“反对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军阀,建立民主共和国。”

材料三  刘伯承对军事指挥的不民主,个人说了算,特别是顾问的独断专行很有意见。他考虑了一下,操着一口四川话说:“第五次反围剿战争,诚如毛泽东分析,我们在军事上犯了严重错误,我同意大家意见,不再重复了。”

材料四  全会开始全面认真纠正“文化大草命”及其以前的“左”倾错误,高度评价了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确定了解放思想、开动脑筋、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的指导方针。

材料五  历史和人民选择马克思主义是完全正确的,中国共产党把马克思主义写在自己的旗帜上是完全正确的,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是完全正确的。

——习近平

(1)材料一中的自强运动指的是哪一历史事件?请列举甲午中日战争后,主张改革和革命的进步人士各一人。

(2)根据材料二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中国共产党成立时中国是什么社会性质?在这种时代背景下,中国共产党人的理想追求是什么?

(3)材料三描述的是刘伯承在哪次会议上发言的情景?材料四中的“全会”指的是哪次会议?根据材料三、四说明这两次会议有何共同点?

(4)根据材料五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中国共产党是如何运用马克思主义指导中国革命和建设的?由此形成了哪些理论成果?

(5)有人说:“中国共产党能带领中国人民取得巨大成功绝非偶然,而是因为她有系列优秀特质”。请根据以上材料说说中国共产党有哪些优秀特质?

 

 

查看答案

历史的发展,人类的进步,都离不开文明的交流和互鉴。文明因交流而多彩,文明因互鉴而丰富。

材料一  中国有利于水稻和小麦种植的土地相对太缺乏了,从这个角度看,哥伦布大交换是很大的恩惠,中国迫不及待地接收了它,原来不能种植水稻和小麦的土地,可以种植甘薯等作物。甘薯、玉蜀黍、大花生、烟草、辣椒、菠萝、腰果、树薯(木薯),所有这些都流入福建、广东,并逐渐传播至中国各地。这一切都成为了中国人日常生活的一部分。谁能想象,若没有成堆的辣椒,今天的川菜会是什么样子?

——《物种大交换开创的世界史》

材料二  一位日本历史学家这样宣称:“在我们的文明中,任何看起来本质上属于日本的东西,实际上都是舶来品”。早在6世纪,就出现了一个中国的日本,……日本具有非常明显的可塑性,它把借来的许多东西转化成自已独特的文明。

——《文明史人类五千年文明的传承与交流》

材料三  1788年,革命的百年纪念近了,英国人开始仔细审视英国政治的现状。大洋的另一边,托马斯潘恩于1776年1月发表《常识》主张美国人为维护天赋权利而反抗,不仅是权利,而且是使命。美国人学到的这课,当然没有在大西洋这边被人忽视,特别是没有被那些一直评论美国独立战争的人忽视。

——《英国史:帝国的命运》

材料四  我们不应夸大仁慈的专制君主贯彻启蒙运动的种种学说所取得的实效,因为直到1789年法国大革命爆发时,启蒙运动才大大地影响了欧洲的大众。但在1789年以前,在英国的十三个殖民地已爆发了一场革命,这场革命提供了将新学说付诸行动的一个实验性的示范。

——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1)根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哥伦布大交换”在中国起了什么作用?中华文明对“哥伦布大交换”做出了什么贡献?

(2)根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指出什么事件导致“早在6世纪,就出现了一个中国的日本”?并概括日本文明的特点。

(3)材料三中的“英国政治的现状”指什么?根据材料三和所学知识,概括潘恩的主张。指出美国独立战争对“大西洋这一边”的法国产生了什么影响?

(4)根据材料四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法国大革命和启蒙运动之间的关系。“在英国十三块殖民地爆发一场革命”是为了完成什么历史任务?

(5)综合上述材料,作为中学生的你如何看待不同的思想文化?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