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初中历史试题 >

探究题 近代欧洲国家在资本主义的发展过程中,对世界产生了重大的影响。它曾经是世界...

探究题

近代欧洲国家在资本主义的发展过程中,对世界产生了重大的影响。它曾经是世界的中心,后来一度衰落,又再度振兴。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崛起]

材料一:十七至十九世纪的世界是欧洲的世界。欧洲的崛起是政治、经济、科技、军事综合作用的结果。从其强盛的根源来看,欧洲在一段时期内主宰全球是历史的必然。

(1)在欧洲崛起过程中,英国通过资产阶级革命使其真正成为一个君主立宪制的国家,英国君主立宪制的确立以哪一法律文献的颁布为基础?18世纪的法国大革命影响了整个欧洲,法国大革命的历史意义有哪些?

(2)英国工业革命开工业文明之先河。英国工业革命使人类进入什么时代?第二次工业革命最显著的成就是什么?

(3)资本主义的发展推动了科学的进步。英国科学家达尔文的最大的贡献是什么?

[衰退]

材料二: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英国失去了其对外投资的四分之一,法国失去了三分之一,而德国则失去了其全部对外投资……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不可阻挡的革命浪潮席卷诸殖民帝国,极其迅速地结束了欧洲的统治。正如欧洲在19世纪最后20年中迅速获得其大部分殖民地那样,欧洲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同样短的时期内又失去了其大部分殖民地。

(4)第一次世界大战前形成了两大对立的军事集团,英国和法国属于哪一军事集团?材料二认为第二次世界大战对欧洲产生了什么影响?

[复兴]

材料三:二战后,西欧国家凭借原有的工业基础……采用最先进的科学技术成……促进了经济的恢复和发展。随着经济的发展,西欧国家的联系日益密切。20世纪50年代,法国和联邦德国等六国组建欧洲煤钢共同体。1958 年,六国又建立了欧洲经济共同体和欧洲原子能共同体。1967年,这三个组织合并为欧洲共同体。

材料四:苏联解体后,美国成为唯一的超级大国。美国认为自己“最有能力领导这个世界”……但欧盟日本、中国和俄罗斯等一些具备较强综合实力的国家联盟或国家也在国际和地区事务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统编九下教材

(5)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说说西欧在二战后建立的“欧洲共同体”对欧洲产生了什么重要影响?

(6)材料四表明当今世界政治格局的发展趋势是什么?

 

(1)《权利法案》。法国大革命摧毁了法国的君主统治,传播了资产阶级自由民主思想,具有世界性影响。 (2)蒸汽时代;电力成为新的能源进入生产生活领域。 (3)著有《物种起源》一书,该书提出了进化论的观点,在生物科学领域掀起了一场伟大革命。 (4)三国协约;影响:二战使欧洲失去大量海外殖民地,政治地位下降。 (5)影响:欧共体促进了西欧国家经济的发展和国际地位的提高。 (6)推动世界朝着多极化方向发展。 【解析】 (1)第一小问,依据所学可知,在欧洲崛起过程中,英国通过资产阶级革命使其真正成为一个君主立宪制的国家,英国君主立宪制的确立以《权利法案》的颁布为基础。1689年,英国议会通过《权利法案》以限制国王权力,确定了议会高于王权的原则,君主立宪制在英国建立起来,为发展资本主义扫清了道路,开辟了世界资产阶级革命时代,推动了世界历史进程。第二小问,结合所学可知,1789年开始的法国大革命,摧毁了法国的君主统治,传播了资产阶级自由民主思想,具有世界性影响。 (2)第一小问,依据所学可知,随着工业革命的发展,机器发明不断增多,为解决动力问题、瓦特经过多年的研究,成功的改良了蒸汽机。利用蒸汽机提供动力带动机器生产,这就解决了手工劳动的不足,从而极大地促进了大工厂生产的发展,人类从此进入“蒸汽时代”。第二小问,结合所学可知,第二次工业革命最显著的成就是电力的广泛使用,它把人类带入了电气时代。 (3)依据所学可知,达尔文是英国著名的生物学家。1859年,发表《物种起源》,以自然选择的理论解释了生物的进化,从而完整地确立了生物进化学说,在生物科学领域掀起了一场伟大革命。 (4)第一小问,依据所学可知,19世纪末20世纪初,由于主要资本主义国家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战前,欧洲形成了三国同盟和三国协约两大军事对立集团,三国同盟的成员国是德、意、奥;三国协约的成员国是英、俄、法。因此英国和法国属于三国协约。第二小问,据材料“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不可阻挡的革命浪潮席卷诸殖民帝国,极其迅速地结束了欧洲的统治……欧洲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同样短的时期内又失去了其大部分殖民地”可知,第二次世界大战使欧洲失去大量海外殖民地,政治地位下降。 (5)依据材料三“20世纪50年代,法国和联邦德国等六国组建欧洲煤钢共同体。1958 年,六国又建立了欧洲经济共同体和欧洲原子能共同体。1967年,这三个组织合并为欧洲共同体”并结合所学可知,欧共体成立后,成员国加强合作,并努力用一个声音在国际舞台上说话,这就促进了西欧国家经济的发展和国际地位的提高。 (6)依据材料四“苏联解体后,美国成为唯一的超级大国。美国认为自己‘最有能力领导这个世界’,……但欧盟、日本、中国和俄罗斯等一些具备较强综合实力的国家或国家联盟也在国际和地区事务中发挥者重要作用”可知,这反映了当今世界政治格局的发展趋势是世界朝着多极化方向发展。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材料解析题。

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中国共产党诞生于民族危难之际,始终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带领全国各族人民砥砺奋进,潜心筑梦。

材料一:从1840年开始,在炮口的逼迫下, 中国蹒珊地走入近代,随后的一百余年里,外国人通过条约“合法”地剥夺榨取、管束控制中国,驱使中国社会脱出常轨,改道变形。 

         ——陈旭麓 《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

材料二:南昌起义的枪声,揪开 了中华民族从苦难走向振兴的新的一页。从那时起,他们从井冈山一路走来,走过人类历史上绝无仅有的万里长征,走过艰苦卓绝、浴血荣光的14年抗战,走过“将革命进行到底”的解放战争……

——《人民日报》社论

材料三: 20世纪50年代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走上了社会主义道路,由此开始了中华民族在社会主义道路上实现伟大复兴的历史征程.……经过20 多年的探索和建设,以十一届三中全会为起点,找到了一条符合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中华民族又一次发生了历史性巨变。

——摘编自 《复兴之路)解说词》

请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1)材科中“中国蹒跚地走入近代”的标志性历史事件是什么?写出19世纪未清政府与侵略者签订的一个不平等条约的名称。

(2)南昌起义有什么重要历史意义?“浴血荣光的14年抗战”胜利的决定性因素是什么?

(3)结合所学知识,指出20世纪50年代“中国人民走上了社会主义道路”的标志,为什么说十届三中全会使中华民族又一次发生了历史性巨变?

(4)综合上述材料,你认为如何才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宏伟目标?

 

查看答案

材料解析。

材料一:春秋时期有众多的诸侯国……各诸侯国为了自身的利益,相互之间展开激烈的争斗……在春秋争霸的过程中,有的诸侯国被灭掉,一些强大的诸侯国的疆城不断扩展, 与此同时,中原的“诸华”“诸夏”在同周边的戎、狄、夷等民族长期交往……

——部编七上教材

材料二:鲜卑姓氏改为汉娃

——人民教育出版社 (五四制)六年级上册

材料三:蒙古族是我国北方古老的民族......13世纪初铁木真统一了蒙古各部, 建立蒙古汗国。后来,他的孙子忽必烈继承了汗位,1271 年改国号为元,次年定都于大都,1279年,元灭南宋,完成了全国的统一。

材料四:

材料五:新疆、西藏、台湾是中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地区

史实

新疆

西汉:公元前60年,设立(A),总管西城事务。

唐朝:设立安西都护府和北庭都护府管辖西域。

清朝:平定大小和卓叛乱,设置伊犁将军管辖新疆地区。

西藏

 

唐朝:文成公主、金城公主入吐蕃,唐暮关系日益密切,

元朝:设宣政院,加强对西藏的管辖,西藏成为元朝正式的行政区。

清朝:册封达赖和班禅;设置(B).

台湾

三国时期:吴国船队曾到达夷洲,加强了内地和台湾地区的联系。

元朝:设(C),负责管辖澎湖和琉球。

清朝: 1684年, 设置台湾府,隶属福建省,巩固了祖国的东南海防。

 

 

请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1)春秋时期诸侯争霸在客观上起到了什么作用?

(2)材料二反映的是我国古代历史上的哪次改革?

(3)从统多 民族国家发展的角度, 说说元朝统一的历史意义。

(4)材料四中人物的最大历史功绩是什么?

(5)请写出材料五表格中A、B、C处应填入的内容。

 

查看答案

下表中历史史实和历史解释对应错误的是(  )

选项

历史史实

历史解释

A

萨拉热窝事件

成为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导火索

B

日本偷袭珍珠港

第二次世界大战达到最大规模

C

马歇尔计划

标志着冷战开始

D

美国颁布《社会保障法》

标志着社会保障制度的建立

 

 

 

A.A B.B C.C D.D

 

查看答案

史料的类型多种多样,价值各有不同。在下列探究“第二次世界大战全面爆发”的标志的史料中,可信度最高的是

A.英国首相丘吉尔的二战回忆录

B.关于二战的电影《最长的一天》

C.长篇小说中关于德国闪电战的描述

D.当时拍摄的德国通过华沙街头的照片

 

查看答案

时空观念是历史学科五大核心素养之一。观察下面“新航路开辟路线”图,选出人物与图中路线对应正确的一组是(  )

A.①——迪亚士 B.②——达.伽马 C.③——哥伦布 D.④——麦哲伦船队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