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民们早出晚归,积肥、修堤,添置耕牛和农具。1950年冬湖南省就动工建水塘9.8万个,修堤坝2.2万多座,修沟渠4000多千米,受益田地750万亩。1951年,全国粮食产量达到1.4亿吨,比1949年增长26.9%。材料反映了
A.土地改革提升了农民的劳动积极性
B.农业合作社的兴办有利于公共工程的兴建
C.土地改革为抗美援朝战争提供物质基础
D.农业合作化运动满足了一五计划的需求
1872年在上海创办的《申报》,是近代中国最著名的报纸。1876年通车的“淞沪铁路”是由英商怡和洋行在未经中国当局同意下私自修筑的,侵犯了国家主权。《申报》受出资者影响,倾向英商立场,仅一味强调铁路在物质和经济等方面是对中国“大有益之事。”上述材料反映了
A.《申报》是英国人在中国创办的报刊
B.《申报》的观点受到出资者的影响
C.铁路推动了近代社会生活的变化
D.外商在中国修筑的铁路都侵犯了中国国家主权
陈独秀说:“中共一大时党的要求——无产阶级专政——悬在半空,到中共二大时就脚踏实地了,找到了中国实际的联系并决定了党要走的道路。”材料中“党要走的道路”指的是
A.开始北伐战争 B.工农武装割据道路
C.反帝反封建 D.推翻资产阶级政权
斯塔夫里阿诺斯在《全球通史》中评价:“辛亥革命的悲惨结果可由以下因素来解释:组成官僚的知识分子,专心于儒家经典……中国几乎没有借用外国东西的传统。”可见他认为辛亥革命的失败是由于
A.思想闭守 B.制度选择 C.领导失误 D.科技落后
《马关条约》签订的消息传来,举国哗然,战争的失败和民族的危亡激发了人们的民族意识,在最初的失望和震怒之后,“救亡图存”成为当时最高亢的呼声。由此可见甲午战争
A.使中国半殖民地化程度大大加深 B.对中国的民族工业造成了沉重打击
C.促使义和团运动发生 D.促进了中国民族意识的觉醒
在中国历史发展的过程中,很多诗词具有很高的史料价值。“忆昔开元全盛日,小邑犹藏万家室”反映了
A.文景之治 B.开元盛世 C.贞观之治 D.康乾盛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