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初中历史试题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早在13、14世纪,连接欧亚非地区的世界贸易网...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早在13、14世纪,连接欧亚非地区的世界贸易网已经形成,欧洲在其中一直处于边缘地位。……16世纪欧洲在世界经济贸易中的这种处境开始改善。但一直到18世纪,原有的世界经济贸易格局仍没有改变。随着欧洲人越来越广泛深入地融入和利用既存的经济贸易体系,并在其中发挥日益增大的影响力,到19世纪欧洲终于成为世界经济贸易的中心。

——摘编自弗兰克《白银资本》 

材料二:19世纪末的经济发展,再加上海洋运输和铁路上的交通革命,培植出一种真正的世界经济。到1900年时,欧洲人从阿根廷和澳大利亚进口牛肉和羊毛,从巴西进口咖啡,从智利进口硝酸盐,从阿尔及利亚进口铁矿石,从爪哇进口蔗糖。欧洲资本同样投向了海外,以建设铁路、矿山、电厂和银行。当然,国外市场也为欧洲剩余的制成品提供了市场。欧洲通过其资本、工业及军事能力在19世纪末统治了世界经济。

——摘编自斯皮瓦格尔《西方文明简史》

材料三:从社会生产力发展的角度分析,经济全球化是一个历史的过程。20世纪80年代以来,以信息技术革命为中心的高新技术的迅猛发展不仅冲破了国界,而且缩小了各国和各地区的距离,使世界经济发展的物理障碍日益减少,由此也进一步加速了经济全球化的快速发展。

——摘编自霍建国《经济全球化发展的大趋势不可逆转》

(1)据材料一指出13世纪至19世纪欧洲在世界贸易中的地位变化,并分析导致这一变化的原因。

(2)据材料二指出促成“真正的世界经济”形成的条件,并概括这一“世界经济”体系的内容。 

(3)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推动“20世纪80年代以来经济全球化”的动力,并指出中国如何适应并融入经济全球化趋势。

 

(1)变化:由世界贸易边缘地位发展为世界贸易中心。原因:新航路的开辟;殖民扩张;工业革命。 (2)条件:世界经济的发展;海洋运输和铁路交通革命。内容:世界经济以欧洲为中心;世界各地向欧洲出口原材料;欧洲资本输出海外并出口大量工业制成品。 (3)动力:两极格局的结束;生产力的发展;高新技术的迅猛发展;跨国公司的发展;国际经济组织的推动。中国:推行改革开放,融入世界经济。(回答经济体制改革、对外开放、加入WTO、加人亚太经合组织等亦可) 【解析】 (1)据材料一“早在13、14世纪,连接欧亚非地区的世界贸易网已经形成,欧洲在其中一直处于边缘地位。……”“到19世纪欧洲终于成为世界经济贸易的中心”,可见13世纪至19世纪欧洲在世界贸易中的地位变化是由世界贸易边缘地位发展为世界贸易中心。据材料一“16世纪欧洲在世界经济贸易中的这种处境开始改善”可知导致这一变化的原因是15、16世纪之交的新航路开辟以及此后的早期殖民扩张,再结合所学知识,18、19世纪正值欧洲工业革命开展,推动了欧洲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和世界市场的拓展。 (2)据材料二“19世纪末的经济发展,再加上海洋运输和铁路上的交通革命,培植出一种真正的世界经济”,可知促成“真正的世界经济”形成的条件是世界经济的发展,海洋运输和铁路交通革命。据材料二“欧洲通过其资本、工业及军事能力在19世纪末统治了世界经济”可知这一“世界经济”体系的内容是世界经济以欧洲为中心;据材料二“欧洲人从阿根廷和澳大利亚进口牛肉和羊毛……从阿尔及利亚进口铁矿石,从爪哇进口蔗糖”可知世界各地向欧洲出口原材料;据材料二“欧洲资本同样投向了海外,以建设铁路、矿山、电厂和银行。当然,国外市场也为欧洲剩余的制成品提供了市场”可知欧洲资本输出海外并出口大量工业制成品。 (3)据材料三“从社会生产力发展的角度分析,经济全球化是一个历史的过程”可知动力是生产力的发展;据材料三“20世纪80年代以来,以信息技术革命为中心的高新技术的迅猛发展不仅冲破了国界,而且缩小了各国和各地区的距离”可知动力是高新技术的发展;再结合所学知识,推动“20世纪80年代以来经济全球化”的动力还有两极格局的结束,和平与发展日益成为时代主题;跨国公司的发展;国际经济组织如世界贸易组织的推动等等。结合所学知识,中国在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对内进行经济体制改革,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对外实行对外开放,如设立经济特区,2001年加入WTO(世界贸易组织),1991年加入亚太经合组织等,逐步适应并融入经济全球化趋势。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中国传统教育体制是一种培养官僚士绅的制度。……洋务运动兴起后,清政府创办了新式学堂,以培养近代实用人才,这是近代中国教育改革之始。新式学堂除开设外语、中文外,还把近代西学中的自然科学、应用科学、工艺制造、军事技术方面的知识作为教学的主要内容,科学技术在课程中成为重要内容,洋务教育逐渐迈向近代化。

材料二:下表为近代中国翻译日本书籍表。

材料三:1902年共有近代学堂35787所,1912年增至82272所;学生则从1006743人增至2933387人。比较起来,这批人在数量上更多于八股士类。新的士类在近代中国的大批出现,体现了知识分子阶层的新陈代谢。……随着他们的产生,同时出现了种种前所未有的职业,如记者、编辑、律师、医生和近代学堂的教师等。

——陈旭麓《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

(1)据材料一概括中国近代教育的发展变化。

(2)据材料二指出1895年前后中国翻译日本书籍出现的变化,并结合史实概括这一变化的时代背景。

(3)据材料三指出“知识分子阶层的新陈代谢”的含义,并分析这一“新陈代谢”对近代社会产生的作用。

 

查看答案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中央集权制是全国统一的重要条件,而全国大一统的局面能够为经济发展提供有利的政治环境,即可以避免一些纷争和割据,可以减少某些统治阶级内部的有害战争。统一集权的政治环境还有利于全国范围内的经济交流和商品流通。秦汉时中国第一次出现了大一统局面,“海内为一,开关梁,弛山泽之禁,是以富商大贾周流天下,交易之物莫不通,得其所欲”。

——胡如雷《中国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形成的原因和社会政治影响》

从材料中提出一个论题,结合所学知识,加以论述。(要求:论题明确,持论有据,表述 清晰)

 

查看答案

法国在二战后的30多年里,先后制定并实施了9个经济计划;英国在1962年制定了第一个五年经济计划,后又制定了经济发展国家计划;联邦德国在1968年制定了第一个全国经济计划;意大利则制定了1955-1964年的十年经济计划。这反映出西欧

A.推行社会主义经济政策 B.引领世界经济潮流

C.加强国家对经济的干预 D.欧洲联合加速发展

 

查看答案

18世纪中叶至19世纪中叶,英国城市居民重返乡村、回归自然的愿望和呼声日益高涨。城市规划师尝试将风景园的规划手法应用到城市之中,从而产生了田园城镇的景观规划。这一现象的出现可能是由于

A.工业化给城市带来环境污染 B.英国居民娱乐休闲时间增加

C.英国城市人口不断流向农村 D.汽车使用扩大人们活动范围

 

查看答案

14世纪,西欧一些商人将在乡村市场收购的产品运到港口或更远的地方,法国南部地区的粮食被运到意大利的一些城市,欧洲的呢绒、皮毛等远销东方。可见,当时的西欧(  )

A.庄园制度得到进一步巩固与发展 B.农民与市场的联系更加紧察密

C.早期资产阶级不断壮大 D.世界市场初步形成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