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初中历史试题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赫鲁晓夫上台后,发现中央很难把全国20多万个工业...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赫鲁晓夫上台后,发现中央很难把全国20多万个工业企业集中管理好,力图改变这种管理体制。在没有采取先试点后推广的情况下,最高苏维埃就决定只留下航空、无线电、造船等几个中央部,其余下放地方。各部下放地方后,根据尽量有利于一地区企业协同生产、利用本地资源的原则,改革行政管理机构,如在钢铁工业、煤炭工业发达的乌克兰设立钢铁工业部和煤炭工业部,在盛产石油的阿塞拜疆设立石油工业部……但是,它没有从根本上改变国家管理企业的行政办法,没有扩大企业的经营自主权,故难以调动地方的积极性。不仅如此,中央统一管理被削弱后,各地滋生了严重的本位主义,彼此矛盾重重;同时,工人没有得到自己想要的权力,厂长是工厂的主人,而工人仍然是被雇佣者,改革未能 激发起工人们的劳动热情,更不可能改变苏联工业劳动生产率低下的状况。

——齐世荣主编《当代世界史资料选辑》

材料二赫鲁晓夫不顾苏联气候条件的具体特点和已形成的农作物播种格局,要求在全苏 各地区普遍种植玉米,玉米的播种面积迅猛扩大。许多原来种植传统粮食作物小麦和黑麦的耕地也种上了玉米。这些被“排挤”的农作物比玉米更适合当地的土壤和气候条件,玉米在很多地方因生长条件欠佳和管理不善,产量并不理想,作为饲料的青玉米营养价值也没 有预期那样高。但是,通过改革,苏联的粮食产量明显增加,1951-1955年间,粮食的年平均产量385。万吨, 1961-1965年间,年平均产量达到1. 303亿吨,增长近50y。肉类、奶类生产也大幅度增加。

——摘编自徐隆彬《赫鲁晓夫执政史》

(1)据材料一归纳苏联赫鲁晓夫改革的特点和失败的原因。

(2)据材料二分析赫鲁晓夫农业改革的结果。

 

(1)特点:改革规模大,改革步伐迅速,中央管理与地方管理相结合,改革结合各地区的实际。(答出两点即可)失败原因:改革缺乏科学的研究与探索,急于求成,没有触及苏联模式的根本,企业经营自主权有限,地方积极性不高,改革缺乏统一安排与协调,工人劳动积极性不高。(各出两点即可) (2)扩大玉米种植挤占了其他粮食作物的种植,玉米产量和质量未达到预期目标,苏联粮食产量明显增加。 【解析】 (1)第一小问特点,根据“赫鲁晓夫上台后,发现中央很难把全国20多万个工业企业集中管理好,力图改变这种管理体制”可归纳出改革规模大;根据“在没有采取先试点后推广的情况下,最高苏维埃就决定只留下航空、无线电、造船等几个中央部,其余下放地方”可归纳出改革步伐迅速;根据“各部下放地方后,根据尽量有利于一地区企业协同生产、利用本地资源的原则,改革行政管理机构,在钢铁工业、煤炭工业发达的乌克兰设立钢铁工业部和煤炭工业部,在盛产石油的阿塞拜疆设立石油工业部”可归纳出中央管理与地方管理相结合,改革结合各地区的实际。第二小问,根据“它没有从根本上改变国家管理企业的行政办法,没有扩大企业的经营自主权,故难以调动地方的积极性。”可归纳出改革缺乏科学的研究与探索,急于求成,没有触及苏联模式的根本,企业经营自主权有限,地方积极性不高;根据“改革未能激发起工人们的劳动热情,更不可能改变苏联工业劳动生产率低下的状况。”可归纳出改革缺乏统一与协调,工人积极性不高。 (2)据材料“赫鲁晓夫不顾苏联气候条件的具体特点和已形成的农作物播种格局,要求在全苏各地区普遍种植玉米,玉米的播种面积迅猛扩大。”可归纳出扩大玉米种植挤占了其他粮食作物的种植;根据“许多原来种植传统粮食作物小麦和黑麦的耕地也种上了玉米。这些被“排挤”的农作物比玉米更适合当地的土壤和气候条件,玉米在很多地方因生长条件欠佳和管理不善,产量并不理想,作为饲料的青玉米营养价值也没有预期那样高。”可归纳出玉米产量和质量未达到预期目标;根据“但是,通过改革,苏联的粮食产量明显增加,1951-1955 年间,粮食的年平均产量 3850 万吨,1961-1965 年间,年平均产量达到 1.303 亿吨,增长近 50%.肉类、奶类生产也大幅度增加”可归纳出苏联粮食产量明显增加。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西汉教育制度之重要性,乃以育才与选贤双轨并进。由地方……申送十八岁以上 青年入太学……学习《易经》《诗经》《尚书》《礼记》……等课程,五经博士为教官,有时皇帝 亲自到太学讲课,和诸位儒生就儒家经典的内容进行讨论……毕业根据成绩进行选用,甲 等得在宫廷充当皇帝侍卫,乙等回归本乡作吏。太学生又称博士弟子,……凡政府成员,皆须太学出身,……纵位极丞相,亦不例外.必备此经历。

——钱穆《国史新论》

材料二中国传统教育体制是一种培养官僚绅士的制度……洋务运动兴起后,清政府创办 了新式学堂,培养近代实用人才.这是近代教育改革之始。新式学堂除开设外语、中文外, 还把近代西学中的自然科学、应用科学、工艺制造、军事技术方面的知识作为教学的主要内容,科学技术在课程中成为重要内容,洋务教育逐渐迈向近代化……甲午战争后,维新派开设的新学堂把学习的注意力集中在西方社会科学知识和政治制度方面。

(1)据材料一指出西汉教育制度的重要举措及其特点,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其影响。

(2)据材料一、二概括指出中国传统教育与近代教育的主要不同点。

 

查看答案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中国古代,经济的发展与封建盛世是紧密联系的,经济发展为盛世局面打下基础,盛世期间统治者的治国措施也会促进经济的发展。盛世期间,统治者能够汲取前车之鉴,励精图治,兴利除弊,注意与民休养生息,使社会总体上保持了较长久的稳定,经济逐步有了恢复和发展,国力蒸蒸日上,百姓越来越殷实富足。西汉文景之际,据载“京师之钱累百巨万,贯朽而不可校;太仓之粟陈陈相因,充溢露积于外,至腐败不可食”。武帝时,大兴水利,农业更趋发展;盐铁官营,财政愈益加强。唐代贞观年间,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到玄宗开元全盛之时,诗称“小邑犹藏万家室,稻米流脂粟米白,公私仓廪俱丰实”。历史上汉、唐并举,无疑都证明汉、唐是当时亚洲乃至世界上最富强的国家。清代乾隆时,农业、手工业和商品经济均兴旺发达,财政收入之丰,达到了我国古代社会的最高水平,经济规模和总量居当时世界之最。直至 1800 年(清嘉庆五年,乾隆于此前一年去世),中国仍然是世界经济的中心,生产能力和出口能力为世界其他地区望尘莫及。国家的安定富足,又为军力国势的强盛提供了基础。由此出现了文治武功、相得益彰的局面。

结合材料与所学中国史的相关知识,围绕“古代经济发展与封建盛世”自行拟定一个具体的论题,并就所拟论题进行简要阐述。(要求:明确写出所拟论题,阐述须有史实依据)

 

查看答案

1976年,美、英、法等西方国家组成七国集团,协调经济政策以解决世界经济难题,俄罗斯加入后成为八国集团。1999年,八国集团国家和中国、巴西、印度等组成二十国集团,寻求合作以促进国际金融稳定和经济持续增长。材料所述内容反映出

A.经济全球化开始扩展到金融领域

B.世界格局变化影响国际经济秩序

C.发达国家退居世界经济次要地位

D.发展中国家能决定世界经济格局

 

查看答案

十三世纪后半期,佛罗伦萨市政府决定扩建一座小而简陋的教堂,并专门发布公告称,教堂要与“佛罗伦萨的众多市民的意志结合而成的高贵的心灵相一致”。材料体现出当时佛罗伦萨   (     )

A.人文主义广泛传播 B.文艺复兴运动开始

C.市民阶级发展壮大 D.教会控制佛罗伦萨

 

查看答案

1689年,英国议会决定拥戴威廉和玛丽为英国国王和女王,同时选派代表将王冠连同《权利宣言》《权利法案》的初稿)-起呈献给二人,并当面宣读,威廉和玛丽心照不宣地全部接受。这一事件所体现的政治理念是

A. 天赋人权

B. 民主共和

C. 君主立宪

D. 权力制衡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