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明朝中后期至19世纪中叶以前,苏州是中国唯一拥有全国经济中心地位的城市苏州“首重机业,城东比户皆然”,丝绸、棉布行销全国各省,“其外洋如高丽、印度以及欧美各国,莫不有销路”。鸦片战争之后,“洋布盛行,布市销减”,“蚕棉得丰岁,而皆不偿本”。据统计,道光年间苏州尚有12000余部织机,到1880年织机仅有5800部。苏州的手工业行会众多,许多行会在19世纪七八十年代还对产品划定统一的价格,并实施统一工价,以限制竞争和自由雇佣。棉布、棉纱、茶丝和米的贸易都不再经流苏州,转而经由上海。20世纪二三十年代,苏州变成了大上海的“卫星城”
——摘编自王卫平《明清时期江南城市史研究》
材料二上海地处长江入海口,1843年后上海成为对外开放的商埠并迅速发展。鸦片战争后,上海被殖民主义者强迫开辟为通商口岸。外国资本的入侵垄断了上海及东南沿岸的手工业,但同时也带来了先进的科学技术和管理经验,促进了上海的商业、金融、纺织、轻工业和交通运输的发展。同时,民族工商业也开始成熟起来。上海不仅成为中国的商业金融中心,也控制了国家的工业命脉,成为当时的远东第一大城市。
——摘编自百度文库
(1)据材料一分析19世纪中叶至20世纪二三十年代,苏州经济地位的变化趋势及原因。
(2)据材料二分析上海在近代迅速发展的原因。
(3)据上述材料归纳影响苏州、上海城市发展的共同因素。
1933年,罗斯福提请国会通过法案,创立资源保护队,主要针对中部平原频发的沙尘暴。到1941年为止,共计招募了250多万青年人参加,开辟了740多万亩国有林区和大量的国有公园。史学家认为这一措施“最受欢迎”“最无争议”,也“最为成功”。该措施“最为成功”主要是因为
A.国家加强对经济的干预和指导 B.使美国经济缓慢地恢复起来
C.成功遏制了美国的法西斯势力 D.环境保护与增加就业相结合
英国最初的工厂大都建在河流和山谷附近,后来工厂开始逐渐向人口集中的城镇迁移并向各行业扩展。导致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A.珍妮机的发明 B.交通工具的革新 C.电力的广泛应用 D.改良蒸汽机的推广
在雅典民主政体确立后一段时间,有的执政官是未经正当选举上台的,被称为僭主。他们一般出身贵族,政绩斐然,重视平民利益,但最终受到流放等惩罚。这种现象表明,在当时的雅典
A.政治生活缺乏法制基础
B.公民尚不具备政治权利
C.民主政治已是人心所向
D.贵族完全垄断国家政权什人城区近。
1977年,我国各大专院校录取新生27.3万人,至1988年高校在校生总规模达206万人,2001年增长至719万人。在此期间,高等职业教育和各种形式的成人高等教育的人学人数也有很大增长。由此可知
A.我国社会对各类人才的需求得到了圆满解决
B.高等教育规模扩大是社会经济发展的要求和结果
C.全国统一高考制度的恢复促进了高等教育普及
D.我国高等教育实现了与生产劳动的完美结合
下表是民国初年新注册工厂数量一览表(不包括矿山,单位:家)。材料所述现象出现的内部原因主要是
A.清政府放宽对民间资本限制 B.欧洲列强放松对中国的侵略
C.中华民族爱国意识开始强化 D.政府措施激发人们投资工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