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制止洪水泛滥,保护农业生产,他采用“疏顺导滞”的方法,把洪水引入疏通的河道、洼地或湖泊,然后合通四海,从而平息了水患。材料中“他”是
A.尧 B.舜 C.禹 D.李冰
我国历史悠久、疆域辽阔,对于如何管理国家、如何解决中央与地方的关系,是历代帝王都很重视的一个问题。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今日看来西周政治显然有深厚的贵族色彩,而“共主”名义下的地方分权体制……与秦以后一统的君主“独制”格局浸渭分明。因此古贤多称周秦之间为“天下一大变局”。
——王家范《中国历史通论》
材料二 初并天下,令丞相、御史曰:“……寡人以眇眇之身,兴兵诛暴乱,赖宗庙之灵,六王咸伏其辜,天下大定。今名号不更,无以称成功,传后世,其议帝号。”
——《史记•秦始皇本纪》
材料三 寓封建(注:即分封)之意于郡县之中,而天下治矣。……封建之失,其专在下;郡县之失,其专在上。……今之君人者,尽四海之内为我郡县犹不足也,人人而疑之,事事而制之。……有司之官……无肯为其民兴一日之利者,民乌得而不穷,国乌得而不羁?
——顾炎武《顾亭林诗文集》
请回答
(1)材料一中西周的“地方分权体制”指的是什么制度?这一制度曾经起到怎样的积极作用?
(2)材料二中所说的“初并天下”发生在哪一年?材料中的“寡人”在地方上推行什么制度?
(3)根据材料三,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其专在下”、“其专在上”各指什么。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孔子总是引用尧和舜的话,因为他们不把帝国据为自己的世袭财产。虽然他们的政府名义上是君主专制的,但事实上却是民主的,这就是孔子为什么要赞誉他们的原因。
——孙中山
材料二 百姓足,君孰与不足?(做君王的还有什么不满足?)百姓不足,君孰与足?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
——孔子
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天子不仁,不保四海;诸侯不仁,不保社稷;卿大夫不仁,不保宗庙……
——孟子
材料三 儒家思想孕育了我国传统文化中的政治思想和道德准则……法家思想中的变革精神,成为历代进步思想家、政治家改革图治的理论武器。它们共同构造了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百家争鸣”对当时和日后社会发展,起了巨大推动作用。
请回答:
(1)据材料一指出孔子赞誉尧舜统治的原因。尧舜时期通过哪一制度推选部落联盟首领?
(2)孔子和孟子是哪个学派的代表人物?请概括材料二中两人思想的共同之处。
(3)据材料三归纳百家争鸣对中国发展的重要意义。
改革创新是社会进步和发展的动力。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管仲相桓公,霸诸侯,一匡天下,民于今受其赐”。
材料二 商鞅变法之重要内容,在东方各国,本已早为推行,商鞅不过携带东方之新空气,使西方人迎头赶上一步。而结果则后来居上,新制度之创建,惟秦为最有功焉。
——马非百《秦集史》
材料三 商鞅是首屈一指的利国富民伟大的政治家,是一个具有宗教徒般笃诚和热情的理想主义者。商鞅之法……此诚我国从来未有之大政策。
——毛泽东
请回答:
(1)“管仲相桓公” 成就了齐桓公怎样的千秋伟业?
(2)据材料二,指出商鞅变法的有利条件;并据此指出秦国变法的特点。
(3)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用史实说明“商鞅是首屈一指的利国富民伟大的政治家”。
(4)综合上述材料你可获得怎样的启示?
两汉文化看徐州。公元前202年,刘邦称帝,建立汉朝。这一事件发生在( )
A. 公元前2世纪初 B. 公元前2世纪末
C. 公元前3世纪初 D. 公元前3世纪末
秦始皇规定:皇帝自称“朕”,皇帝的命令称“旨”或“诏”,印章称“玺”,这些规定反映了皇帝制度的何种特点 ( )
A.皇帝独尊 B.君权神授 C.皇权至上 D.皇位世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