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代中国的教育发展史,可以说就是一部中西新旧交融,并不断推动社会进步的历史。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时 间 | 事 件 | 创办人 | 备 注 |
1839年 | 马礼逊学堂 | 传教士马礼逊 | 澳 门 |
1843年 | 英华学院 | 传教士爱礼逊 | 从印尼迁至香港 |
1844年 | 宁波女塾 | 传教士爱尔德赛 | 宁 波 |
1861年 | 京师同文馆 | 恭亲王奕䜣 | 北 京 |
1864年 | 广州同文馆 | 谈文和 | 广 州 |
1898年 | 京师大学堂 | 张百熙等 | 北 京 |
1903年 | 《奏定学堂章程》 | 张之洞等 | 建立初等、高等学堂的教育体系 |
材料二:清末的教育宗旨是传统的“忠君”、“尊孔”。民国元年所公布的教育宗旨为:“注重道德教育,以实利教育、军国民教育辅之,并以美感教育完成其道德。”民国元年所公布“民主学制”即“壬子学制”。此外,在教育立法机构的建立、义务教育立法等方面也有重大的变革。
——摘编自秦凌《民国时期的教育立法研究1912—1949年》
材料三:1938年,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和南开大学三校在昆明联合组建国立西南联合大学,在民族存亡之际,他们赓续文化,弦歌不辍……在这里,走出了2位诺贝尔奖获得者、8位“两弹一星功勋奖章”获得者、171位两院院士、832名从军的英雄……无论是投笔从戎走上抗战前线,还是在校园继续刻苦学习,都是一种爱国……
——中国教育报《西南联大 抗战烽火中的不辍弦歌》
材料四:通过实施教育信息化2.0行动计划,到2022年基本实现教学应用覆盖全体教师、学生应用覆盖全体适龄学生、数字校园建设覆盖全体学校,信息化应用水平和师生信息素养普遍提高,建成“互联网+教育”大平台,推动从提升师生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向全面提升其信息素养转变、从融合应用向创新发展转变。
——教育部关于印发《教育信息化2.0行动计划》的通知
(1)根据材料一,分析1839-1903年近代教育发展有何特点?京师大学堂创办于哪个事件期间?
(2)根据材料二,指出民国初年的教育在哪些方面发生了变化?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民国教育改革产生的社会背景。
(3)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西南联合大学成立的背景,并依据材料三概括西南联大在此时期发挥的积极作用。
(4)材料四中教育信息化2.0行动与哪一次科技革命有关?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教育信息化在教育现代化中起到了什么作用。
“传统的中国是被全球化击败的,却也是从全球化里开始崛起的。大英帝国是从全球化中崛起的,也是在全球化中衰落的。眼下的美国,虽然一直是全球化最大的获益国,却呈现出冷淡全球化的倾向,因为美国开始感受到代价。”这段话旨在说明经济全球化
A. 使世界各国相互依存、相互竞争 B. 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
C. 对世界各国是机遇也是挑战 D. 给中国带来了巨大的利益
历史叙事和历史解释是历史认识的两个层面。所谓历史叙事,是叙述以往发生过的事件。而历史解释则是阐明历史发展的轨迹及其意义所在。下列表述中,属于历史解释的是
A.1938年9月,英、法、德、意四国在慕尼黑召开会议并签署《慕尼黑协定》
B.1942年1月,中、美、英、苏等26国在华盛顿签署《联合国家宣言》
C.1945年2月,苏、美、英三国首脑在雅尔塔召开会议,决定战后成立联合国
D.1945年9月,二战结束,这是世界正义力量和民主阵营团结一致、携手抗敌的结果
漫画具有针砭时弊的社会批判功能,富含历史文化价值。下列漫画反映的是
A. 杜鲁门主义的提出 B. 马歇尔计划的实施
C. “铁幕演说”的发表 D. 北约和华约的建立
1919年6月,某报纸发文说:“600万人躺在坟墓中,3个老人坐在巴黎瓜分地球。”对这次“瓜分地球”结果的表述,正确的是( )
A.严重削弱了一战后的日本 B.中国对此结果表示肯定
C.加剧多方矛盾,形成新的隐患 D.确立了凡尔赛—华盛顿体系
飞梭提升了织布速度,但棉纱不能同等供应。工匠不断研制纺纱机械装置,新发明的珍妮机、骡机等将纺纱速度提高100倍,接下来工匠不得不解决织布速度慢的问题。1785年,发明了水力织布机,把织布速度提高了40倍。材料说明第一次工业革命期间
A.设备问题层出不穷 B.生产效率不断提高
C.棉纺织是典型产业 D.资本家财富积累增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