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利益是国际关系的决定性因素。国家间的共同利益是国家合作的基础,而利益对立则是引起国家冲突的根源。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以下问题
(1)出于自身的利益诉求,日本对中国的侵略蓄谋已久。20世纪30年代,日本侵略中国的起点是什么?“在抗战中,中国共产党首倡义旗,发出共御外侮先声顾全大局,建立发展统一战线积极主动地同其他抗日力量相互配合,共同努力,最终驱逐日寇收复山河。”这说明了什么?
(2)由于国家利益的分歧,二战后本是盟友的美苏反目成仇,展开了对峙。二战后,美苏同盟关系正式破裂的标志是什么?这种对峙不断演变,导致二战后世界形成了怎样的国际格局?
(3)领土完整、国家主权完整是国家利益的重要方面。新中国成立初期提出的旗帜鲜明地捍卫这些国家利益的外交原则是什么?此后,该原则在处理国际关系方面发挥着怎样的重要作用?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尼罗河的定期泛滥,留下适宜作物生长的沃土的同时还带来丰富的水源,在此基础上古埃及原始农业文明诞生,并不断发展。但过于优越的农业生态环境也使得在古王国至中王国这1000多年漫长历史中,古埃及一直处于金石并用的时代,人们长期使用木质农具,直到新王国时期才逐渐广泛使用青铜农具。除了自然环境因素.古代埃及是古代世界中,宗教意识最强烈、最浓厚的文明国家。宗教甚至干预国家政治和经济生活,成为社会的主流意识形态,严重影响到了古埃及的文化进步。
——摘编自李敏《古代埃及文明衰亡原因论析》
材料二 中华文明是唯一延续至今的古代文明,这是中华文明的一大基本特征。在中华文明的发展历程中,华夏族像滚雪球一样越滚越大,把周围的其他民族不断吸收进入这个核心,从而使得中华文明有了可以薪火相传的族群基础。中国社会历代从国本倡导、人才选拔、‘学校教育到日常生活,都有浓厚的人文教化传统,为中华文明的延续提供了联结纽带。华夏文化讲求“穷则思变”,作为其核心的儒学以及文化制度都在不断改造、革新,这又为中华文明适应历史发展提供了不竭的内动力。另一方面,我们可以看到,中国人尊崇的是世俗间的圣贤先哲,祖先崇拜的实质是先贤崇拜,各种民间信仰(城隍、龙王、土地、山神等各路神仙)亦是如此,因此,中华文明在社会主流意识形态上呈现出鲜明的世俗化特征。
——摘自席岫峰《中华文明的基本特质》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归纳自然环境对古埃及历史产生的影响。
(2)根据材料二,概括指出推动中华文明延续至今的因素。
(3)综上,你认为古埃及文明与中华文明在社会的主流意识形态上有何不同的特征?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随着土地革命的不断深入,拥有边界土地总数60%以上的地主阶级被消灭,而过去占有土地不到40%的农民,此时占有的土地总数达到85.34%……井冈山革命根据地创建之前,土地税一般都在40%以上,有的甚至高达70%。根据地建立后,中央依据湘赣边界的实际情形,作出最高只征收15%、免税和不同的征收土地税比例的规定,农民的生产和革命积极性空前高涨。
——摘编自罗勇、王可珍《井冈山斗争时期土地政策简析》
材料二 在抗日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出于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需要,领导各抗日根据地的农民开展减租减息运动。中共颁布土地政策规定了减租减息的具体执行标准,还对地租、债务、特殊土地的其他问题和佃权,规定了具体的处理办法。同时,土地法规既保护农民的土地所有权,使农民不因停止没收地主土地政策的施行而丧失已取得的土地,也依法保护地主的土地所有权。减程减息的实施,调整了农村的阶级关系,不仅激发了农民巨大的生产积极性,而且有利于团结地主抗日。
——摘编自孙学龙等《抗日战争时期的土地法律制度》
材料三 现阶段深化农村土地制度改革,要更多考虑推进中国农业现代化问题,既要解决好农业问题,也要解决好农民问题,走出一条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我们要在坚持农村土地集体所有的前提下,促使承包权和经营权分离,形成所有权、承包权、经营权三权分置、经营权流转的格局。让农民成为土地适度规模经营的积极参与者和真正受益者。
——摘编自《习近平土地制度改革要尊重农民意愿》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概括土地革命时期农民生产和革命积极性空前高涨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指出,抗日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开展减租减息运动的目的。并归纳该时期中共土地政策的特点。
(3)对于调整土地政策作用的认识,三则材料有何共同之处?
观察如图,按照要求在答题卡图中对应的方框内作答。
(1)请在方框A内填入图例的含义
(2)请在方框B内填入我国对外开放的“窗口”名称
观察如图,回答问题
(1)请将下列史实发生地点的英文字母代号填入答题卡图中相应方框内。
A. 希腊最早的文明发祥地 B. 《十二铜表法》颁布地
(2)据图分析希腊人的重要殖民地在地理位置分布上有何特点?
阅读材料后判断:
中国古代的和同思想形成于春秋时期。春秋时期的思想家、政治家论述了和与同的区别,从总体上倡导和、同,并将它运用到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形成了较为完善的和同思想体系。战国时期儒家、道家、墨家以及杂家对和、同思想多有阐述,出现了玄同、太和、和合、和同、大同等思想观念。这些思想观念表现于人们的宇宙观,成为士人自身修养和处理各种关系的准则,也成为政治思想和社会理想。这些思想经过秦汉以降思想家、政治家的传承与发挥,成为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和同思想的弘扬对于提高民众思想道德素质,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都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摘自程有为《试论春秋战国时期的和同思想》
以下表述是从以上材料中得出的,请在答题卡对应题号后涂“正确";违背了以上材料所表达的意思,请在答题卡对应题号后涂“错误”;是以上材料没有涉及的,请在答题卡对应题号后涂“未涉及”。
(1)春秋时期形成的和同思想体现出思想论述和实践生活相结合的特点。
(2)战国时期各学派对和同思想的理解高度一致。
(3)百家争鸣促进了思想和学术的繁荣,成为中国古代第一次思想文化发展的高峰。
(4)经过不断传承与发挥,和同思想成为中华传统文化的组成部分。
(5)和同思想对今天社会的发展仍具有重要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