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启超曾把中国古代的某一机构比喻成“将留声机器所传之声,按字誊出的写字机器”。这一机构是
A.秦朝的丞相 B.宋朝的通判 C.明朝的内阁 D.清朝的军机处
《东京梦华录》记载:“街南桑家瓦子,近北则中瓦,次里瓦,其中大小勾栏50余座,中瓦子莲花棚、牡丹棚,里瓦子夜叉棚、象棚最大,可容数千人。”这一现象出现的原因是
A. 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学习和接受了汉族先进的文化
B. 北方人迁到江南,带去了劳动力和先进的生产技术
C. 城市繁荣,市民阶层不断壮大
D. 统治者坚持以农为本的传统观念,推行“重本抑末”政策
中国是世界上几个独立的文明发源地之一,西部的高原与沙漠使古代中国与其他文明间交流极少。中国古代第一次大规模与中亚、西亚文明进行交流发生于
A.商周时期
B.两汉时期
C.宋元时期
D.明清时期
探究因果关系是历史学习的重要技能。根据图片所示,表中应填入( )
①铁犁牛耕推广,生产力提高 ②少数民族政权,入主中原 ③农民起义频繁,社会动荡 ④为富国强兵,各国纷纷变法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探究问题。
材料一 一战后,法国作为战胜国,获得了巨大利益,国际威望提升,由此骄傲情绪上升,忘记了徳国的实力,没有加紧机械化国防建设……1940年6月22日,法国在纳粹德国的咄咄逼人的战争攻势面前战败而降,使法国国际地位也一落千丈,昔日的威风一扫而光。
材料二 1940年6月28日,自由“法国”得到英国政府承认,但屡遭美国蔑视和排挤。法国国际地位并没有因为法国人民的出色表现而有所提高,几次重大国际会议也都没有法国代表的身影。然而,1945年5月16日,法国却成为联合国安全理事会的常任理事国,并于6月15日取得了对德国的占领,接着以此为开端,在重要国际事务中,日益显示其自身价值。
材料三 英法百年战争以来所形成的民族观念以及法国历史上的光荣经历使法兰西民族不甘沦为无名小国,路易十四称霸欧洲与拿破仑时期所唤起的民族意识一直都影响法国人民的心理,这种大国情结激励着法国人为国家的再度崛起而奋斗。……与此同时,美、英两国看到了地缘政治中心的地位之重要,战败的德国地位必然下降,如果法国再衰落下去,欧洲也将面临许多新的问题,首当其冲是英国担心苏联的势力会向西欧蔓延而威胁到“自由国家”的安全。
——以上材料均摘编自:《论二战后期法国国际地位的改变》
(1)据材料一,指出第二次世界大战中法国战败而降的主要原因。
(2)据材料二,归纳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期法国国际地位发生了怎样的改变?据材料和所学知识,探究其原因。(提示:答对4个原因)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50年前的今天,毛泽东主席在中南海主持召开中共中央书记处扩大会议,作出建立和发展中国原子能事业的战略决策,从此中国开始了核工业建设和核武器研制的秘密历程。
从1955年至1958年,在核科学技术和核工业领域,中苏两国政府先后共签订了6个协定。
1960年7月16 日,苏联单方面撕毁协议,撤回全部专家。周总理说:“他不给,我们自己动手,从头摸起,准备用8年的时间搞出原子弹。” 随后,中央政府成立了以周恩来总理为主任、由7位副总理和 7位部长组成的“中央专委会”。
1964年10月16日, 中国第一颗原子弹试爆成功,标志着中国国防现代化进入了一个新阶段。中国人在世界上的形象也因此迅速提升,世界各地的华人腰杆子也硬了起来。
1967年6月17日,中国先于法国成功地进行了第一颗氢弹爆炸试验,成为世界上第四个拥有氢弹的国家。
1971年9月,中国自己研制建造的第一艘核潜艇安全下水,标志着中国已经掌握了核动力技术,而且建成了在世界上只有少数几个国家才拥有的比较完整的军用核燃料循环体系。
1978年12月以后,中国对核工业的发展方针进行了重大调整,从过去主要为国防建设服务,调整为军民结合,保军转民,重点为国民经济和人民生活服务。
1970年2月,周恩来总理在听取上海缺电情况的汇报时说:“从长远看,要解决上海和华东用电问题,要靠核电……‘二机部’不能光是爆炸部,要搞原子能发电。”
1981年,国务院批准《关于请示批准建设 30万千瓦核电站的报告》。
1985年3月20 日,秦山核电站浇灌第一罐混凝土。1991年12 月15 日,秦山核电站首次并网发电成功。 秦山核电站结束了中国大陆无核电的历史,使中国成为世界上第七个能自行设计建造核电站的国家。 广东大亚湾、秦山二期、秦山三期、广东岭澳、江苏田湾、浙江三门……目前,中国核电装机容量达到 870 万千瓦,每年可提供几百亿千瓦时的电量,2003 年底累计发电量占全国总发电量的 2.3%。
——摘编自《中国核工业发展的历史镜头》2005年01月15日中国青年报
(1)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分析指出中国发展核工业的主要背景。
(2)据材料,归纳中国核工业经历的两个重要发展阶段。
(3)据材料和所学知识,概括核工业发展对现代中国的重要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