贾谊在《治安策》中认为:欲天下之治安,莫若众建诸侯而少其力。这一思想启发了西汉政府实施( )
A.分封制 B.铸造五铢钱 C.推恩令 D.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文物与文字一样承载着历史。下图文物反映了当时
A.农业初兴 B.聚族而居 C.采集狩猎 D.贫富分化
美国的崛起是世界历史上的一个传奇,其中有许多成功的经验是值得我们借鉴的。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独立与自由根植于美利坚灵魂深处,为此他不惜与母邦兵戎相见……两种制度对峙,国家面临分裂,一位伟大的总统将它从危机中拯救。
(1)材料一涉及的美国历史上的哪两个历史事件?这两个历史事件对于美国历史的发展有什么共同作用?材料中的“母邦”是指哪国?“总统”是谁?
材料二 有些学者将罗斯福的经济理论概括为“私营企业—个人利润经济不应消灭,应当保留。可是,这种经济的运营,并不总是有利于和促进普遍福利。因此,只要是必要,这种运营就必须由各州和联邦政府作出努力,加以改进和补充”。
(2)材料二中“不应消灭”与“改进和补充”分别指什么?(摘抄材料原文不给分)结合材料及所学知识回答,“罗斯福的经济理论”的实施给美国带来什么影响?
材料三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世界银行和关贸总协定相继建立并运行,它们构成了调整世界经济贸易和金融的三大支柱,美国在这三大支柱中拥有特殊地位。以美国为主导的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形成,美国经济也迅速发展。
——摘编自高德步《世界经济通史》
材料四 二战后,随着第三次科技革命的展开,美国政府加强对经济的调节和干预(宏观调控),经济实力迅速增强;20世纪60年代末,按照凯恩斯主义经济理论,美国政府以充分就业促进生产;80年代里根上台后,实行供给学派和货币学派的理论,经济持续增长;90年代克林顿上台,实施“宏观调控、微观自主”的经济政策,创造了美国经济扩张的奇迹。
——摘编自初中教材《世界历史》九年级下册和人民版《历史》必修第二册
(3)根据材料三和材料四,简要说明二战后到90年代末,美国经济迅速发展的原因。
(4)结合上述材料和问题,从美国的发展史中,我们可以得到什么经验教训?
受新冠肺炎疫情影响,粮食问题近期引起海内外关注。“中国人要把饭碗端在自己手里,而且要装自己的粮食。”当前,习近平总书记反复强调的粮食安全问题,意义更加凸显。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950年,中国开始了触及“农之根本”,乃至“国之根本”的大动作,揭示了中国历史的新一页。这个华北平原上普通的村庄(温泉屯)随着风云一时的女作家丁玲扬名天下,在小说《太阳照在桑干河上》中,它的名字叫“暖水屯”。记者分别奔赴当年土改中的样板村,实际探访“土改第一村”60年的今昔变迁。温泉屯的60年,像一册未经编纂的历史底稿,散乱地记录着居于庙堂之高的政治理想作用于农村世界的真相,丁玲只是给它开了个头,却始终无法抑或是不肯续写。……它所在的河北省张家口市逐鹿县,两年前还是国家级贫困县。
材料二 中央发出开展农业生产互助合作的决议,到1956年底,全国入社农户占总农户数的96.3%,其中加入以土地和生产资料归集体所有的高级农业生产合作社又占总农户的87.8%。
——《中共中央关于印发(当前农村经济政策的若干问题)的通知》
材料三 人民公社体制不利于调动人民的积极性,致使农业生产的发展和农民生活的改善都比较缓慢,还有2.5亿人口没有解决温饱问题。党中央指出:“我国农业问题的这种严重性、紧迫性,必须引起全党同志的充分注意。”在中央的支持和推动下,到1982年,实行包产到户和包干到户的生产队迅速增加到86.7%。
——摘编自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中国共产党的九十年》
材料四 坚持立足国内保障粮食基本自给的方针,实行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实施“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持续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和体制机制创新……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把粮食安全作为治国理政的头等大事,提出了“确保谷物基本自给、口粮绝对安全”的新粮食安全观,确立了以我为主、立足国内、确保产能、适度进口、科技支撑的国家粮食安全战略,走出了一条中国特色粮食安全之路。……总体看,我国粮食供求总体宽松,完全能满足人民群众日常消费需求,也能够有效应对重大自然灾害和突发事件的考验。
——未来网《藏粮于地藏粮于技,中国有能力保障粮食安全》2020.3.30
(1)材料一中触及“农之根本”的大动作是什么?中央人民政府颁布了什么文件来实施这一“大动作”?这一“大动作”的实质变化是什么?它又是如何揭开中国历史新的一页?
(2)根据材料二,指出1956年农村社会主义改造的主要方式。结合所学知识,1953—1956年我国土地所有制形式发生了怎样变化?
(3)根据材料三,指出造成我国农业问题的因素及我党解决这一问题的举措。
(4)根据材料四,指出我国粮食发展的战略和新粮食安全观。总体看,我国的粮食供求呈现怎样的特点?
一次次列强的侵略,一个个屈辱的条约,记录着中国的苦难岁月,中国近代史就是一部屈辱史。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939年6月的这场禁烟运动“给了我们一个战争的机会。……可以使我们终于乘战胜之余威,提出我们自己的条件,强迫中国接受。这种机会也许不会再来,是不能轻易放过的。”
——摘编自《安德鲁·翰德森致拉本特函》
材料二 一场绅士的洗劫,一把文明的大火,早夺去你的美丽,也在我的脸上,烙下耻辱的印记。我,没有到过圆明园。但,我感到灼伤的痛楚,我听见你在低泣。
——张晋松《我没有到过圆明园》
材料三 “甲午一役,威海水陆之防,既毁于日本…”“东三省海防,奉天尤重。自日占旅、大,辽东半岛蕃篱尽撤。”
——《清史稿》
材料四 1900年,西方列强悍然发动了共同侵略中国的战争,迫使清政府签订了空前屈辱的《辛丑条约》。1901年初,掌握清政府实权的慈禧太后借光绪帝之名下诏,表示要“量中华之物力,结与国之欢心”。
(1)材料一中的“这场禁烟运动”引发了哪一场战争?中国被迫接受的“条件”写在哪一文件里?这些条件对中国社会产生的最主要影响是什么?
(2)材料二反映了哪一历史事件?在事件发生的战争前后攫取好处最多的是哪个国家?
(3)根据材料三,在“甲午一役”中,威海卫水师“毁于日本”具体指什么事情?“藩篱尽撤”说明近代中国怎样的海防现状?“甲午一役”后,中日双方签订了什么条约?
(4)材料四中“共同侵略中国的战争”是指什么战争?慈禧太后的言论说明了什么问题?
(5)通过阅读以上材料和解决问题,你有什么感想?
文明交流互鉴是推动人类文明进步的重要动力。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写出材料一图1路线示意图的名称以及这条路线的影响。图2中的路线②反映了唐朝对外交流中的什么历史事件?图1图2的事件反映了汉唐时期对外交流的什么特点?
材料二
(2)根据材料二中的图3,归纳宋朝海外贸易的特点。比较图4与图3,概括元朝对外交通、贸易的特点。
材料三 2019年5月14日,习近平在北京人民大会堂同希腊总统帕夫洛普洛斯举行会谈时指出,中华民族没有对外侵略的传统。600多年前郑和下西洋时率领的是当时世界最庞大的舰队,带去的是丝绸、茶叶和瓷器,而不是战争,沿途没有占领一寸土地。
——新华社北京5月14日电
(3)材料三中郑和率领船队先后进行了几次远航?郑和船队所载的物品发挥了怎样的作用?结合所学知识,说明郑和远航能够成功的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