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泽东在谈及学生时代喜爱阅读的一份出版物时说:“我很欣赏胡适和陈独秀写的文章,他们一度成为我效仿的榜样,取代了我已不再崇拜的梁启超和康有为。”这份出版物应该是
A.《时务报》
B.《新青年》
C.《民报》
D.《申报》
有人对近代中国部分著作和报刊中“民主”“共和”两个关键词出现的频率进行统计发现,1893—1898年“民主”出现的频率远远高于“共和”的频率。这一现象反映了
A.同盟会忽视了在国内的思想宣传
B.民主自由平等的思想已深入人心
C.维新变法思潮成为新思潮的主流
D.顽固保守势力阻碍新思想的传播
“袁世凯实际上已经取得了和皇帝同样的权力……袁世凯通过收买和武力威胁,使地方军阀表示服从和效忠。但实际上,不仅非北洋系的地方军阀,而且他的嫡系将领们在各自占得一块地盘后,也相互倾轧,极力发展自己的势力。”材料反映了
A.袁世凯窃取辛亥革命的果实,独裁专制
B.袁世凯统治时期已经埋下军阀割据隐患
C.袁世凯接受日本灭亡中国的“二十一条”
D.袁世凯只是得到北洋系军阀的实际拥护
清末爱国人士黄遵宪在给好友的信中写道,“新约规定,天旋地转”,“东南诸省所恃以为藩篱者,拱手而让他人之”,“敲骨吸髓,输此巨款,设机造货,夺我生产”。信中的“新约” ( )
A.结束了清廷的闭关锁国政策 B.开始了中国半殖民地化进程
C.拓展了列强经济侵略的方式 D.使清政府成为“洋人的朝廷”
陈独秀在《说国家》中指出:我十年以前……哪知道国家是什么东西,和我有什么关系呢?到了甲午年,才听见人说有个什么日本国,把我们中国打败了。到了庚子年……我才晓得,世界上的人,原来是分做一国一国的……我生长到二十多岁,才知道有个国家,才知道国家乃是全国人的大家。这表明
A. 民族国家意识觉醒于外来侵略
B. 闭关锁国造成国民意识的落后
C. 晚清时期的中国落后于日本
D. 国人学习日本开始于甲午战后
某史学家说:“对于西方的挑战,中国的反应之所以迟钝,是由于中国社会在19世纪中叶面临很不平常的历史环境。内部事务万分火急,至于对西方则可以暂缓一步”这里所讲的“内部事务万分火急”最主要是指
A.创办近代工业 B.发展铁路交通 C.镇压太平天国运动 D.政治制度革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