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0年6月国家开始着手编制经济发展计划。1952年,经济形势好转,党中央决定加快第一个五年计划的编制,年底,陈云根据苏方的建议,对'一五'计划进行第三次、第四次编制,直到1955年全国人大通过“一五”计划。”这反映了
A.国家高度重视“一五”计划 B.急于求成而忽视客观经济规律
C.“一五”计划超额完成 D.新中国成立后开始以经济建设为中心
一位民族资本家写道:……况彼来者皆是该国一流工厂,资本较吾雄厚,技术较吾高深,对工厂之管理经营,亦皆养之有素,吾更何恃而不恐,吾将何术二善后。”上述材料反映了中国近代民族资本主义发展的主要障碍是( )
A.封建势力的阻挠 B.外国工厂的优势
C.官僚资本的挤压 D.民族资本家的怠惰
新中国成立三十五年来所发生的深刻变化,已经初步显示出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但是必须指出,这种优越性还没有得到应有的发挥……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在经济体制上形成了一种同社会生产力发展要求不相适应的僵化的模式。为此开始
A.设立经济特区 B.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C.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D.进行城市经济体制改革
戊戌变法时期,康有为在奏议中曾不止一次地提及“易服”。他认为中国“守旧者固结甚深,非易其衣服不能易人心,成风俗,新政不能行”。材料说明康有为主张易服是因为
A.服饰变革可以改变等级制度 B.服饰变革有利于推行新政
C.服饰变革比新政更易获得人心 D.服饰变革可以改变社会制度
北大中文系学生杨振声说:“《新青年》像春雷初动一般…惊醒了整个时代的青年。他们首先发现自己是青年,又粗略地认识了自己的时代,再来看旧道德,旧文学,心中就生出了叛逆的种子。”材料意在说明新文化运动
A.使民主、科学的观念深入人心 B.彻底动摇了封建思想的统治地位
C.推动了青年人的思想解放 D.促使了文学革命
国民政府不理解农民,看不到解决农民困苦的紧迫性,对农民的疾苦也就漠不关心…恰恰在这个被忽视的区域,毛泽东的天才得到了最高度、最成功的发挥。与上述材料相关的决策是
A.发动南昌起义 B.组织秋收起义
C.建立农村革命根据地 D.进行战略转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