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列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 到了东晋南北朝时期,随着北方战乱的长期延续,全国经济格局中的区位优势发生了重大变化。原来非常落后、大部分地区还保持着原始状态的江南,在这一时期由于中原人口的大量南迁和进步生产方法的引入,获得了迅速的开发和发展。从此以后,江南地区由原始自然经济阶段迈入精耕农业阶段,并逐渐发展成为全国的经济重心。
——摘自周松柏《由东晋南朝时期江南的开发看当前的西部大开发》
材料二 孙中山认为,农业问题和农民问题归根结底就是土地问题。他针对当时中国农业和农民的实际情况以及封建地主土地所有制,决心对现有中国的土地制度进行变革,提出了“平均地权”的土地变革主张。
——摘自邹进泰、张爱虎《激荡百年:大国农业》
材料三 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农村土地制度经历了三次重大变迁:一是20世纪50年代初,实现了耕者有其田,农村土地归农民私有。二是20世纪50年代中期,土地产权制度由土地农民所有制改造为集体所有制。三是20世纪80年代初,土地所有权依然归集体,在经营体制上,农地由集体经营向以家庭经营为主变迁。
——摘自张云华《读懂中国农业》
材料四 “互联网+”与农业的链接可以说是必然的趋势。“互联网+”与农业的结合,不仅能够使得农业现代化具有更大的发挥空间,也能够为“互联网+”提供新的着力点和生存的土壤。在我国的经济新常态下,将农业与互联网结合无异是取得经济腾飞的不二法宝。
——摘自裴小军《互联网+农业:打造全新的农业生态圈》
(1)根据材料一,说出东晋南北朝时期江南地区迅速发展的主要原因。随着南方经济的不断发展,我国古代何时完成经济重心的南移?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说,哪一资产阶级政党成立时把“平均地权”的主张写入革命纲领?孙中山后来把这一纲领概括为什么思想?
(3)材料三中我国农村土地制度的“三次重大变迁”分别指什么历史事件?结合所学知识,说说这三个历史事件的共同作用。
(4)“互联网+”是哪一次科技革命的成果?综合上述材料及问题,谈谈你的认识。
阅读下列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
材料二 由于地理、政治、经济及文化等因素及当时两国所处的国际环境,作为日本现代化的起点,“维新”伊始,日本的变化便引起中国人的极大关注。1878年首任驻日本公使黄遵宪开始撰写《日本国志》,1898年,康有为编撰《日本变政考》,继而,康、梁等师法日本“变旧法,取新政”,搞了场轰轰烈烈的“百日维新”。
——摘编自《日本研究》
材料三 为了挽救美国经济,1933年新上任的美国总统罗斯福在美国实施了大规模的具有资本主义改良性质的改革措施,即“新政”。“新政”局部地改变了美国的生产关系,在一定程度上改善了广大劳动人民的处境,缓和了阶级斗争。
——摘编自穆建叶《关于罗斯福“新政”及其启示》
材料四 改革开放是一项长期的、艰巨的、繁重的事业,必须一代又一代人接力干下去……改革开放只有进行时没有完成时。没有改革开放,就没有中国的今天,也就没有中国的明天。改革开放中的矛盾只能用改革开放的办法来解决。
——习近平
(1)图1反映了我国古代哪一时期的形势图?在此形势下,秦孝公支持图2所示人物实行了什么变法?
(2)材料二日、中两国的“维新”分别指哪两个历史事件?日本的“维新”在经济上的内容是什么?
(3)罗斯福“新政”的中心措施是什么?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说说罗斯福“新政”的影响。
(4)我国改革开放中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的重点是什么?根据上述材料和问题,谈谈你对改革的认识。
经济全球化是世界经济发展的客观趋势。根据如图并结合所学知识,你能得出的结论是
A.世界生产全球化趋势放缓 B.一体化促进欧洲经济发展
C.中国对外出口贸易集中于非洲 D.中国积极应对经济全球化浪潮
巴以之间的冲突与和谈是中东问题的持续焦点。巴勒斯坦人要求恢复原属自己的土地,以色列则用实力维持现状。中东和平之路艰难漫长,导致中东长期动荡的外部因素是
A.宗教矛盾 B.民族矛盾 C.领土争端 D.大国干涉
20世界50年代中期,东欧社会主义国家先后走上改革道路,其中较为突出的是
A.匈牙利改革 B.亚历山大二世改革
C.日本战后民主化改革 D.戈尔巴乔夫改革
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结束,并未形成使国际社会“长治久安”的国际体系,而是进入到了一种“非战非和”的状态,即通常所说的“冷战”局面。“冷战”开始的标志是
A.丘吉尔“铁幕”演说 B.“杜鲁门主义”的出台
C.马歇尔计划的实施 D.北大西洋公约组织成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