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列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 马克思的思想理论源于那个时代又超越了那个时代,既是那个时代精神的精华又是整个人类精神的精华。马克思主义是科学的理论,创造性地揭示了人类社会发展规律。马克思主义是人民的理论,第一次创立了人民实现自身解放的思想体系。
——摘自习近平在纪念马克思诞辰2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
材料二 十月革命以前,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多是一些断章取义的、零星的介绍。中国“五四”运动的爆发使共产国际看到了中国人民高涨的革命热情和对马克思主义的渴望。在共产国际人士的直接帮助下,1920年8月在上海成立了第一个共产主义小组。接着,在短短的一年时间内,共产主义小组在各地相继成立。
——摘编自王梅梅《共产国际与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及其影响》
材料三 作为坚定的马克思主义政党,中国共产党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从理论和实践两方面对马克思主义做出了巨大发展。中国共产党遵从中国的革命实际情况,认清国内主要矛盾,建立统一战线,开展武装斗争,不断提高自身建设水平,最终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为建立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奠定了实践基础。
——摘编自陈小涛《伟大的力量》
材料四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明确指出:“经过长期努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这是我国发展新的历史方位”。党的十九大报告把十八大以来党的理论创新成果概括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大会通过的党章修正案把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确立为我们党的行动指南,实现了党的指导思想的又一次与时俱进。
——摘自《中国共产党新闻网》
(1)马克思主义诞生的标志是什么?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为什么说马克思主义“创立了人民实现自身解放的思想体系”?
(2)五四运动中,哪一阶级发挥了主力军的作用?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说五四运动与马克思主义的传播为哪一事件奠定了基础?
(3)写出我国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的标志。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说说,为取得革命胜利,中国共产党在毛泽东思想指导下进行了哪些实践?请列举其中两项。
(4)“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命题的第一次提出是在党的哪次会议上?根据材料四,谈谈你对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认识。
阅读下列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 十七世纪的英国科学家弗兰西斯培根爵士在他的著作中写道:“印刷、火药与指南针这三种发明改变了整个世界的局面”。现代的学者们同意这种看法,认为纸与印刷的发明使学习知识普及化;火药的发明促进欧洲封建制度的崩溃;指南针的发明使航海家能够发现新大陆,使人类的视野扩大,开发新大陆的资源,促进自由市场的发展。
——摘自陈慰中《中国科技论坛·科技与中国之命运》
材料二 资产阶级的兴起和欧洲思想解放的潮流催生了许多顶天立地的科学巨匠。殖民掠夺、奴隶贸易和圈地运动使资本主义国家拥有了大量资本和廉价劳动力,奠定了工业革命的物质基础。生产力的发展和新的社会需要又推动了科技创新,而科学技术领域的突破最终引发了改变世界的工业革命。
——摘自岳麓书社《历史必修三·文明发展历程》
材料三 表3近代以来东西方第二次工业革命的部分重要科技成就
时间 | 科技成就 | 主要发明者/机构 | 所在国家 |
1866年 | 第一部发电机研制成功 | 西门子 | 德国 |
1879年 | 人类第一盏有广泛实用价值的电灯研制成功 | 爱迪生 | 美国 |
1886年 | 世界上第一辆单缸发动机三轮汽车试制成功 | 卡尔·本茨 | 德国 |
1903年 | 第一架可操纵载人动力飞机试飞成功 | 莱特兄弟 | 美国 |
材料四 科技是国家强盛之基,创新是民族进步之魂。“一个国家是否强大不能单就经济总量大小而定,一个民族是否强盛也不能单凭人口规模、领土幅员多寡而定。近代史上,我国落后挨打的根子之一就是科技落后。”习近平说,这是历史告诉我们的真理。
——摘自新华网《“大国重器”,习近平为何如此重视》
(1)谁发明了活字印刷术?根据材料一,指出“纸与印刷的发明”对人类社会产生的影响。
(2)根据材料二,概括工业革命发生的历史背景。结合所学知识,写出英国工业革命开始的标志。
(3)第二次工业革命期间的科技成就主要集中于哪两个国家?根据材料三说说,科技如何改变了人们的生活?
(4)根据材料四,说说我国重视科技创新的原因。
阅读下列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 到了东晋南北朝时期,随着北方战乱的长期延续,全国经济格局中的区位优势发生了重大变化。原来非常落后、大部分地区还保持着原始状态的江南,在这一时期由于中原人口的大量南迁和进步生产方法的引入,获得了迅速的开发和发展。从此以后,江南地区由原始自然经济阶段迈入精耕农业阶段,并逐渐发展成为全国的经济重心。
——摘自周松柏《由东晋南朝时期江南的开发看当前的西部大开发》
材料二 孙中山认为,农业问题和农民问题归根结底就是土地问题。他针对当时中国农业和农民的实际情况以及封建地主土地所有制,决心对现有中国的土地制度进行变革,提出了“平均地权”的土地变革主张。
——摘自邹进泰、张爱虎《激荡百年:大国农业》
材料三 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农村土地制度经历了三次重大变迁:一是20世纪50年代初,实现了耕者有其田,农村土地归农民私有。二是20世纪50年代中期,土地产权制度由土地农民所有制改造为集体所有制。三是20世纪80年代初,土地所有权依然归集体,在经营体制上,农地由集体经营向以家庭经营为主变迁。
——摘自张云华《读懂中国农业》
材料四 “互联网+”与农业的链接可以说是必然的趋势。“互联网+”与农业的结合,不仅能够使得农业现代化具有更大的发挥空间,也能够为“互联网+”提供新的着力点和生存的土壤。在我国的经济新常态下,将农业与互联网结合无异是取得经济腾飞的不二法宝。
——摘自裴小军《互联网+农业:打造全新的农业生态圈》
(1)根据材料一,说出东晋南北朝时期江南地区迅速发展的主要原因。随着南方经济的不断发展,我国古代何时完成经济重心的南移?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说,哪一资产阶级政党成立时把“平均地权”的主张写入革命纲领?孙中山后来把这一纲领概括为什么思想?
(3)材料三中我国农村土地制度的“三次重大变迁”分别指什么历史事件?结合所学知识,说说这三个历史事件的共同作用。
(4)“互联网+”是哪一次科技革命的成果?综合上述材料及问题,谈谈你的认识。
阅读下列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
材料二 由于地理、政治、经济及文化等因素及当时两国所处的国际环境,作为日本现代化的起点,“维新”伊始,日本的变化便引起中国人的极大关注。1878年首任驻日本公使黄遵宪开始撰写《日本国志》,1898年,康有为编撰《日本变政考》,继而,康、梁等师法日本“变旧法,取新政”,搞了场轰轰烈烈的“百日维新”。
——摘编自《日本研究》
材料三 为了挽救美国经济,1933年新上任的美国总统罗斯福在美国实施了大规模的具有资本主义改良性质的改革措施,即“新政”。“新政”局部地改变了美国的生产关系,在一定程度上改善了广大劳动人民的处境,缓和了阶级斗争。
——摘编自穆建叶《关于罗斯福“新政”及其启示》
材料四 改革开放是一项长期的、艰巨的、繁重的事业,必须一代又一代人接力干下去……改革开放只有进行时没有完成时。没有改革开放,就没有中国的今天,也就没有中国的明天。改革开放中的矛盾只能用改革开放的办法来解决。
——习近平
(1)图1反映了我国古代哪一时期的形势图?在此形势下,秦孝公支持图2所示人物实行了什么变法?
(2)材料二日、中两国的“维新”分别指哪两个历史事件?日本的“维新”在经济上的内容是什么?
(3)罗斯福“新政”的中心措施是什么?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说说罗斯福“新政”的影响。
(4)我国改革开放中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的重点是什么?根据上述材料和问题,谈谈你对改革的认识。
经济全球化是世界经济发展的客观趋势。根据如图并结合所学知识,你能得出的结论是
A.世界生产全球化趋势放缓 B.一体化促进欧洲经济发展
C.中国对外出口贸易集中于非洲 D.中国积极应对经济全球化浪潮
巴以之间的冲突与和谈是中东问题的持续焦点。巴勒斯坦人要求恢复原属自己的土地,以色列则用实力维持现状。中东和平之路艰难漫长,导致中东长期动荡的外部因素是
A.宗教矛盾 B.民族矛盾 C.领土争端 D.大国干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