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初中历史试题 >

危机,是险境和机会并存。危机伴随着历史的延续,客观上也促进了社会的进步,文明的发...

危机,是险境和机会并存。危机伴随着历史的延续,客观上也促进了社会的进步,文明的发展。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1)写出材料一图A中①处的时间和②处的事件名称。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英国资产阶级革命与法国大革命的不同之处。

材料二  美国黑船压境的傲慢和强势,凸现出幕府的软弱无能,来自外部的压力终于演变为内部变革的动力。最终,武士们以王政复古的名义推翻了幕府,扶持刚刚登基的明治天皇,建立起合法的新政府。14岁的明治天皇成为日本国的最高领袖。年轻的天皇所要领导的,是一个内忧外患、危机四伏的日本。

——摘编自《大国崛起》解说词

(2)根据材料二,分析明治天皇面临着怎样的“内忧外患”形势。为了解决“内忧外患”,明治天皇政府进行了什么改革?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这次改革给日本带来的积极影响。

材料三  有些学者将罗斯福的经济理论概括为:“私营企业—个人利润经济不应消灭,应当保留。可是这种经济的营运,并不总是有利于促进普遍福利。因此只要是必要,这种营运就必须由各州和联邦政府做出努力,加以改进和补充。”

——摘编自刘绪贻等主编《富兰克林·D.罗斯福时代:1929—1945》

(3)材料三中所说的“不应消灭,应当保留”和“改进和补充”分别是指什么?这种理论实践后,对20世纪30年代的美国产生了什么影响?

材料四  西欧有着共同的文化遗产和心理认同感,经济发展水平接近,具备一定的联合基础。1945年之后,德、法两国都毫无疑问地认识到:两国之间的对抗,不仅削弱了自己,而且还削弱了欧洲。于是,由法国和德国作为发动机带动起来的欧洲共同体组织,由于形成统一的市场,统一的货币,组建了共同的议会乃至军事力量,一个超强的地区联合体便横空出世了。

——摘编自《大国崛起》解说词

(4)根据材料四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西欧走向联合的原因及其产生的影响。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面对危机,各国要吸取哪些经验和教训。

 

 

(1)A中①处的时间是1640年;②处的事件名称:光荣革命;不同之处:英国资产阶级革命是一个反复曲折的过程,建立了资产阶级和新贵族联合执政的君主立宪制;法国大革命是资产阶级时代最大、最彻底和最典型的资产阶级革命。 (2)内部幕府黑暗统治,外部美国的侵略;明治维新;促使日本摆脱了民族危机,走上了资本主义发展道路,成为亚洲强国。 (3)资本主义经济制度,国家干预经济;使美国度过了经济危机,避免走上法西斯道路,巩固了资本主义制度在美国的统治。 (4)原因:西欧有着共同的文化遗产和心理认同感;经济发展水平接近;二战后丧失了世界政治经济中心的地位;美苏争霸对于西欧国家的威胁。影响:促进了欧洲国家经济发展和国际地位的提高;形成了美、日、欧三足鼎立的局面;欧盟的成立加快了欧洲一体化进程,成为推动世界多极化趋势中重要的一支政治力量等。经验和教训:要制定适合本国国情的经济政策,经济发展要借鉴其他国家的经验,避免出现极端化经济政策。 【解析】 (1)第一小问依据材料一图A中议会的重新召开可知是是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的开始时间,即①处的时间是1640年;依据②处的时间1688年可知是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结束的时间,即光荣革命;第二小问二者不同之处:依据材料和所学从英国资产阶级革命和法国大革命的特点进行分析,比如英国从经历反复曲折的革命最后建立君主立宪制,而法国大革命是资产阶级时代最大、最彻底和最典型的资产阶级革命等回答。 (2)第一小问依据材料二“美国黑船压境的傲慢和强势,凸现出幕府的软弱无能”的信息从内部幕府黑暗统治以及外部美国的侵略回答;第二小问依据所学可知是实行了明治维新;第三小问依据所学围绕明治维新的作用从使日本摆脱了民族危机、走上了资本主义发展道路以及成为亚洲强国等回答。 (3)第一小问依据材料三中罗斯福新政的特点可知,“经济不应消灭,应当保留”的是资本主义经济制度,而“改进和补充”依据所学从罗斯福新政的特点回答即可;第二小问影响依据所学从使美国度过了经济危机、避免走上法西斯道路以及巩固了资本主义制度在美国的统治等回答。 (4)原因:依据材料三“西欧有着共同的文化遗产和心理认同感,经济发展水平接近”可以归纳出西欧有着共同的文化遗产和心理认同感以及经济发展水平接近;依据所学从二战后丧失了世界政治经济中心的地位以及美苏争霸对于西欧国家的威胁等归纳其他答案。影响:依据材料三和所学可知,欧洲一体化促进了欧洲国家经济发展和国际地位的提高、形成了美、日、欧三足鼎立的局面以及成为推动世界多极化趋势中重要的一支政治力量等回答。经验和教训:依据材料和所学围绕经济政策的制定可以从要制定适合本国国情的经济政策、经济发展要借鉴其他国家的经验以及避免出现极端化经济政策等回答。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英雄,或许是一个群体,或许是一个伟人,或许只是一个普通人,但他们都是无私忘我,不辞艰难,为人民利益而英勇奋斗的人。铭记历史,致敬英雄。

材料一  林则徐,福建侯官人。任湖广总督期间,在汉口、长沙等地捉拿烟贩,收缴烟土、烟枪,设禁烟局,勒令吸食者限期戒烟,取得明显成效。同时,还给道光帝的上书中指出:如果听任鸦片流毒,“是使数十年后,中原几无可以御敌之兵,且无可以充饷之银。”

——部编义务教育教科书《中国历史》

材料二  虎门销烟浮雕

(1)根据材料一,概括林则徐主张。并分析材料二发生的国际背景

材料三  一幢裂开的房子是站立不住的,我相信这个政府不能永远维持半奴隶和半自由的状态。我不期望联邦解散,我不期望房子崩塌,但我的确希望它停止分裂。

——1858年林肯演讲

(2)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林肯在内战中的首要目标是什么?林肯为实现这一目标做出了哪些努力?(至少举两例)

材料四  抗日战争的经验,给了我们和中国人民这样一种信心:没有中国共产党的努力,没有中国共产党人做中国人民的中流砥柱,中国的独立和解放是不可能的。

——毛泽东《论联合政府》

(3)根据材料四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的起点及中国共产党在全民族抗战中的作用。

材料五  40多年前,安徽省小岗村迎来发展的“第一春”。村民严金昌与当地18为村民秘密签下了分田到户、自主生产的“生死契约”。契约说:“我们分田到户,每户户主签字盖章。如此后能干,每户保证完成全年上缴的公粮,不再向国家伸手要钱要粮。如不成,我们干部坐牢杀头也甘心。”……改革模式后来得到中国改革开放“总设计师”邓小平的高度认可,随之获得中央政府的肯定,并被推向全国。

——摘编自《中国国土资源报》

(4)材料五中“改革模式”的土地所有制和经营方式分别指什么?

材料六  73岁的李兰娟院士还主动请缨,进驻武汉,和武汉的医护工作一起接诊病人。她是一个不折不扣的医生。七十多岁的老人,一连7天每天只睡三个小时,她怕一眨眼,鲜活的生命会从她指间溜走。

已经84岁高龄的他,却毅然奔赴武汉,来到疫情最严重也最危险的第一线。在火车上他一边吃着盒饭,一边研究疫情,后来实在太累了,靠在椅子上就睡着了。这幅照片感动了无数人,大家称赞钟南山院士是“逆行者”!

(6)结合以上材料,说说你对英雄的看法,可以结合当今抗击疫情的实际情况来进行阐述。

 

 

查看答案

人类文明的发展中,制度建设关系到国家与社会的发展,体现着政治的智慧。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根据材料如图A,分析周初分封诸侯国的分布特点。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当时统治者实行分封制的目的是什么。图B反映出西汉初期中央面临什么问题?汉武帝是如何解决这一问题的?

材料二  秦兼六国,建立起我国历史上第一个以华夏族为主的多民族的大一统国家……秦始皇确立的一系列开国新制对奠定统一多民族国家基业作出开创新贡献,开辟了新的历史发展方向。

——摘编自《中国历史》

(2)材料二中的“开国新制”所涉及的政治制度(国家体制)是什么?宋代为了强化这一政治制度,在地方上采取了哪些措施?

材料三  军机处之所以创立,部分是由于雍正帝需要一个联系紧密的助手小班子帮助他起草敕令……部分则由于它是一种避开权势显赫的亲王,从而进一步巩固皇帝权力和提高效率的手段。……军机大臣……与皇帝商讨国是,并就一些皇上还未批阅的奏折提出对策建议,以及尽力记下皇帝的旨意,然后回去起草谕旨。

——摘编自徐中约《中国近代史:1600~2000,中国的奋斗》

(3)根据材料三,分析军机处设立的原因,并指出军机大臣的职能。

(4)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中国古代政治制度设计的认识

 

 

查看答案

今天的我们足不出户也能享受到各种优质课程、世界各地的商品和冒着热气的美食。这一切的便利得益于计算机网络技术的发展。它带来的影响有

①信息传递更加快捷简便  ②改变人们的思想观念和生活方式

③世界开始连为一个整体  ④加强了世界经济全球化发展趋势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③④

 

查看答案

美国前国务卿亨利基辛格曾说,美国仅仅是一个大国,还有可与美国匹敌的其他国家,如日本、欧洲在一定程度上也是这样,再过几年还有中国,以及前苏联中的某些国家。这段话指明

A.当今世界仍为两极格局 B.美国建成以其为主导的“单极世界”

C.世界呈现多极化的趋势 D.联合国是人类构建世界和平的成果

 

查看答案

“自从世贸组织成立以来,其发展中成员和发达成员就各种贸易争端提出了大量申诉,大多数申诉涉及补贴和反倾销”。这说明世贸组织的任务之一是

A.解决成员国之间贸易争端 B.降低了成员国的关税水平

C.保证了收入与需求的增长 D.积极维护国际和平与安全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