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朝长安城是当时一座国际性的大都会,下列关于这座城市的说法错误的是
A.长安就是今天的陕西西安 B.长安城里可遇到身着各式服装的边疆人
C.可以在长安城的坊里选购唐三彩 D.长安街道宽敞整齐,大明宫气势宏伟
唐代的繁荣与开放在很大程度上与中外交流的发展有关,以下最能表明中国人学习外国文化的开放意识和刻苦精神的是
A.玄奘西行 B.遣唐使的到来 C.文成公主入藏 D.鉴真东渡
如图所示为我国古代发明的一种工具,“形似纺车,四周缚以竹筒,依靠水力旋转,转动时,低则舀水,高则泻水,昼夜不息,并能把低水引用到高地灌溉”。它的主要用途是
A.交通运输 B.纸张印刷 C.农业生产 D.纺线织布
以下史实属于唐玄宗的是
A.在位期间开凿了一条贯穿南北的大运河
B.开创了按考试成绩选拔人才的科举制
C.任用房玄龄、杜如晦做宰相,重用敢于直言进谏魏徵征
D.励精图治,重用贤能,开创“开元盛世”的盛况
下列关于隋朝的说法,正确的是
A.开国皇帝是杨广 B.实现了统一 C.定都洛阳 D.因外戚专权而亡国
中外交流是中国古代历史上的一道奇观,唐宋、明、清时期,我国的对外政策一直在发生变化。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回答问题。
材料一:唐朝对外交往的几件大事
(1)结合所学知识,表中①②处的两个人物分别是谁?材料一说明唐朝在对外交往中实行了什么政策?
材料二:在宋代,海外贸易集中在南部沿海和长江下游的几个大城市……为了能征收关税,将对外贸易限制在某些官方控制的大港口的制度开始于8世纪。在宋代,这些关税成为政府收入的一个重要来源。……在宋代,中国人逐渐开始成为海外贸易的主角。
——费正清的《中国传统与变革》
(2)材料二中说“在宋代,中国人逐渐开始成为海外贸易中的主角”,导致这种情况出现的最重要的技术条件是什么?宋代专门管理对外贸易的机构是哪个?
材料三:郑和七次下西洋,海上丝绸之路盛极一时。他每到一地,都以中国的丝绸和瓷器换取当地的特产或馈赠当地的国王,与当地居民公平交易,互通有无。未占别国一寸土地,未掠夺他们一分财富。
——《郑和下西洋﹣﹣伟大的和平使者》
(3)根据材料三,指出郑和与海外各国交往有什么特点?郑和下西洋产生的积极影响是什么?
材料四 海防松弛,东南沿海的奸商勾引倭寇上岸,共同抢劫分赃。他们到处烧杀掳掠,使百姓的生命财产惨遭损害。一位大将在明政府派遣下前往东南沿海,并写下“封侯非我意,但愿海波平。”的诗句。
(4)材料一中“海波平”的含义是什么?戚继光为实现这一愿望作出了哪些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