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唐六典》记载唐王朝曾与三百多个国家和地区交往,每年都有大批外国客人来到长安,唐王朝设有专门机构(鸿胪寺、礼宾院)负责接待外宾,设重翻译人员,提供各种便利。唐朝高度发达的经济和文化,对很多国家很有吸引力。波斯(伊朗)曾不断派使者前来长安,波斯商人遍布长安、洛阳、广州、扬州等地。唐朝从贞观年间开始,日本来中国的遣唐使有十多批,同来的还有留学生和留学僧。新罗仿唐朝建立了政治制度,采用科举制选拔官吏,还引入了中国的医学、天文、历算等科技成就。
——摘编自《中国历史教师教学用书》
材料二 顺治时期,颁布“禁海令”,严厉限制海上贸易;又强迫山东至广东沿海居民内迁数十里……清朝在台湾设立行政建制后,放开宁波、漳州等地,作为对外通商口岸,并对出口的商品种类和出海船只的载重量做出严格限制……1757年,只开放广州一处作为通商口岸,特许“广州十三行”统一经营对外贸易。
——摘编自部编版《中国历史七年级下册》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概括唐朝对外交往活跃的表现。
(2)根据材料二,概括指出清朝时期对外政策的变化,结合所学指出这种政策的名称。
(3)结合材料一,谈谈你对唐朝和清朝对外政策的认识。
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唐太宗说“为君之道,必先存百姓,若损百姓以奉其身,犹割股以啖腹,腹饱而身毙……舟所以比人君,水所以比黎庶。水能载舟,亦能覆舟”。
——摘编自《贞观政要》卷一《君道》
材料二 唐太宗说“自古皆责中华,贱夷狄,朕独爱之如一
——摘自《资治通鉴》卷一百九十八
材料三 忆昔开元全盛日,小邑犹藏万家室。稻米流脂粟米白,公私仓廪俱丰实。九州道路无豺狼,远行不劳吉日出。
——杜甫《忆昔》
(1)依据材料一,概述唐太宗的执政思想,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其执政思想实践的结果
(2)材料二体现了唐太宗什么样的民族政策?举一例说明唐与吐蕃的交往史实
(3)材料三反映了唐朝哪些方面的社会景象。结合材料一、二及所学知识,说明这种景象出现的原因
观察下图《隋朝运河》示意图,将下列地点的英文字母代号填入图中对应的方框内。
(1)A、隋朝大运河的中心城市 B、隋朝大运河江南河段的南起点
(2)观察运河示意图,指出大运河的走向与黄河、长江的走向有什么不同?
观察下图《清朝经济》示意图,将下列地点填入图中。
A、清朝时成为“人烟数十里,贾户数千家”的城镇
B、清朝对外开放的唯一口岸
明朝建立以后,为了防御北方蒙古贵族南扰,重新修筑长城,形成了东起辽东、西到嘉峪关,总长万余里的明长城。明代长城以城墙为主体,由关隘、城台、烽火台等组成,沿线设立卫所,驻守军队,开展屯田,进行生产,并修建了相连的道路,形成为一个完整的军事防御体系。明长城多用砖石砌成,十分坚固。在长城修筑史上,明代修筑长城的规模最大,历时最久,布局更合理,技术更先进,设施更为完善,工程质量更为坚固。我们今天所看到的长城,主要是明代修筑的。
长城处于北方游牧地区与农耕地区的连接线上,在它附近的多民族聚集的地区,建立了许多农牧贸易场所,使长城同时成为各民族交往的纽带。
以下表述是从上文信息中得出的,请在后面的括号内填“正确”;违背了上文信息所表达的意思的,请在后面的括号内填“错误”;是上文信息没有涉及的,请在后面的括号内填“未涉及”。
1.明朝建立后,为防御北方蒙古贵族南扰,重新修筑长城。( )
2.明长城由关隘、城台、烽火台等组成,是一个完整的军事防御体系。( )
3.秦长城气势雄伟,是中华文明的象征,也是世界建筑史上的奇迹。( )
4.长城附近设立的农牧贸易场所,使长城同时成为各民族交往的纽带。( )
5.今天供中外游客参观的长城,主要是秦、汉长城。( )
清朝初年,实行海禁政策的主要原因是( )
A.为了打击沿海抗清力量 B.为了禁止海外贸易
C.抗击外国侵略 D.限制百姓出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