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初中历史试题 >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865年,中亚浩罕汗国军官阿古柏带兵入侵新疆...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865年,中亚浩罕汗国军官阿古柏带兵入侵新疆,他先后攻下天山以南的喀什噶尔、叶尔羌(今莎车县)和阗(今和田县)等地。不久,阿古柏在喀什噶尔建立了所谓的“哲德沙尔汗国”,自立为汗,占据了南疆。1870年,阿古柏又向天山以北扩张,占领了乌鲁木齐等地,新疆几乎沦为异域。1871年,沙俄趁火打劫,出兵强占伊犁。英国也加强了对南疆的渗透,力图把阿古柏政权纳入自己的控制范围。新疆绝大部分地区沦陷,出现了严重的边疆危机,震动朝野。恰在此时,日本又从海上入侵台湾,西北、东南狼烟并起,海防、塞防同时告急。

1866年8月,左宗棠从外国订购造船机器,聘请西方工程技术人员,创办了福州船政局。同时,设立福州船政学堂,以培养本国的造船和驾驶人才。

1875年,清政府任命左宗棠为钦差大臣、督办新疆军务,委以筹兵、筹饷以及指挥西征军的全权。经过一年的积极备战,1876年3月,左宗棠离开兰州挥师西进,一年半,终于收复了除伊犁之外的全部失地。1880年5月,左宗棠率亲兵千余人“抬棺出征”,把大营从肃州(今酒泉)迁到哈密,既表示抗俄的决心,也做好了捐躯沙场的准备。

1881年2月,中俄新签了改订的《伊犁条约》,由于谈判代表曾纪泽的外交努力和左宗棠的积极备战,伊犁地区的大部分回归祖国怀抱。

在收复新疆的过程中及新疆重归版图后,左宗棠力图“为新疆谋划久安长治之策”,他强调平等对待汉族和少数民族,“只分良匪,不分汉回,为久远之规、制贼之本”,在经济上,他着力于减轻赋税,修筑道路,兴修水利,推广蚕丝,还推出屯田政策,让军队自己生产,减轻了新疆民众的负担;在文化上,他兴建义学,让各族百姓读书识字,还下令刊刻《千字文》《百家姓》《三字经》等启蒙书籍,传播中原儒家文化;在政治上,他提出“设行省,改郡县”,先后五次奏请在新疆建省以巩固国家统一。

——摘编自《左宗棠全集》等

材料二  同治十三年(1874年)李鸿章上《筹议海防折》,提出朝廷应向海防倾斜,“海防与塞防之争”渐渐演变成各派之间的“爱国与卖国之争”。其实,此次大论战的实质,是国力日益衰微的大清帝国,如何在东部沿海与西北边疆两个战略方向上,分配有限战略资源的政策大讨论。李鸿章力主加强海防,目的在于防范强势崛起的日本,左宗棠强调塞防与海防并重,反对削减西北战费,也是着眼于解决阿古柏入侵的燃眉之急,遏制觊觎新疆的沙俄及英国的气焰,以后的实际历史演进,固然证明左宗棠收回相当于六分之一中国领土面积的新疆,功在千秋,但李鸿章所担忧的东部沿海危机,最终也全面爆发。

——摘编自吴胜《左宗棠和李鸿章30年恩怨》

(1)根据材料一,概括左宗棠的历史功绩。

(2)材料二中李鸿章力主加强海防,左宗棠强调塞防与海防并重,你赞同谁的观点?请简要说明理由。(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

 

(1)积极参与洋务运动;收复新疆。 (2)赞同李鸿章和左宗棠的观点都可以,但必须说明理由,注意史论结合。 【解析】 (1)依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可知,1876年,左宗棠率清军分三路进入新疆,他采取“先北后南,缓进急战”的策略,在当地各族人民的支持和拥护下打败阿古柏。1878年,除伊犁外,新疆重新回到祖国怀抱。19世纪80年代初,中俄两国签订《伊犁条约》,中国收回伊犁地区。随后,为了加强西北边疆的管理和防务,根据左宗棠的建议,1884年,清政府在新疆设立行省。左宗棠收复新疆是正义的战争,维护了国家主权与领土完整;19世纪60年--90年代,地主阶级洋务派领导了洋务运动,利用西方先进的生产技术,维护清朝统治。洋务运动在中央以奕䜣为代表,在地方以李鸿章、左宗棠、张之洞和曾国藩为代表。前期以“自强”为口号,创办了一批近代军事工业。如左宗棠创办的福州船政局。 (2)赞同左宗棠塞防与海防并重的观点。理由:新疆是我国的西北大门,它的得失不仅关系到我国的主权,更维系着国家的安全。那时候的中国边疆,西北形势严峻,东南警报频传,清政府内部发生了激烈争论。直隶总督李鸿章强调东南海防重要,主张放弃西北塞防。陕甘总督左宗棠提出不能‘扶起东边倒却西边’,力主收复新疆。所以反映了左宗棠主张“海防”、“塞防”并重的防务思想。1876年,左宗棠率清军分三路进入新疆,他采取“先北后南,缓进急战”的策略,在当地各族人民的支持和拥护下打败阿古柏。1878年,除伊犁外,新疆重新回到祖国怀抱。19世纪80年代初,中俄两国签订《伊犁条约》,中国收回伊犁地区。为了加强西北边疆的管理和防务,根据左宗棠的建议,1884年,清政府在新疆设立行省。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东北沦亡,时逾五载,国权凌夷,疆土日蹙……绥东战起,群情鼎沸,士气激昂。于此时机,我中枢领袖应如何激励军民发动全国之整个抗战!乃前方之守土将士浴血杀敌,后方之外交当局仍力谋妥协。……蒋委员长介公受群小包围,弃绝民众,误国咎深。学良等涕泣进谏,屡遭重斥。日昨西安学生举行救国运动,竟嗾使警察枪杀爱国幼童,稍具人心,熟忍出此!学良等多年袍泽,不忍坐视,因对介公为最后之诤谏……大义当前,不容反顾,只求于救亡主张贯彻,有济于国家,为功为罪,一听国人之处置。

——《张、杨对时局宣言》(1936年12月12日)

(1)根据材料,分析西安事变发生的原因。

(2)结合所学知识,说说中共对西安事变的态度如何?

(3)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有何历史意义?

 

 

查看答案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讲起“八一”历史,南昌打响第一枪;朱德率领队伍走,进军湘南改红军;秋收暴动毛泽东,闹得湘东遍地红;井冈山上朱毛合,创建四军建奇功。

材料二 

(1)请写出材料一中的歌谣涉及的历史事件。(四例即可)

(2)请写出材料二中图1、图2在材料一中分别对应的句子。

(3)材料二中图2“朱毛合”后建立了哪支队伍?

(4)从材料二中图1到图2,这一过程反映了中国革命的重心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查看答案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随后,民主革命团体纷纷出现,在孙中山推动下,1905年8月,兴中会、华兴会、光复会等革命团体骨干聚集东京,成立了统一个革命组织。”

(1)材料一中的“统一个革命组织”是什么?它的机关刊物是什么?

材料二  “起而革命者,代不乏人,然不过一朝一姓之变革而己。孙中山之革命则为国体之改革,与一朝一姓变革迥然不同。”

——张謇《张季子文录》

(2)根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说明“孙中山之革命”与中国古代封建王朝更替的根本区别。

材料三  孙中山在他任职的最后一段时间里主持制定了《中华民国临约法》。其用意以表示我党国民真意义之所在:一以杜防盗憎主人者,与国民共弃之。”表现了革命派在交出名器前企图用约法限制袁世凯的努力。

(3)根据材料三,概括孙中山主持制定《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的用意,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它是如何体现孙中山的用意的?

 

 

查看答案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中国禁烟运动“给了我们一个战争的机会。……可以使我们终于乘战胜之余威,提出我们自己的条件,强迫中国接受。这种机会也许不会再来,是不能轻易放过的。”

材料二  一八四二年八月间,中英《南京条约》签。割给英国香港岛,赔款两千一百万。广州、厦门和福州、宁波、上海五口岸。英商货物税协商,一八四三获特权。领土主权遭破坏,中国近代史开端。

(1)材料一中的“运动”“战争”指的是哪两个事件?有人说,没有这场“运动”就不会有这场“战争”,你同意这种说法吗?为什么?

(2)结合材料二分析《南京条约》给中国带来的危害。

(3)读完上述两则材料,你有何认识?

 

 

查看答案

在近代西方工业文明的冲击下,新的事物和思想观念影响着中国的社会生活.下表反映的是

A.大众传媒的发展 B.习俗风尚的变革

C.交通工具的更新 D.通讯设施的完善中学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