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初中历史试题 >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中国现代化历程》一书认为,中国1840~2000年这1...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中国现代化历程》一书认为,中国1840~2000年这160年的现代化历程经历了三种道路的转化:一、1840-1949年10月前是中国“早期现代化”阶段,以资本主义现代化为主体;二、1949—1978年是“经典社会主义现代化”时期,带有苏联的“经典”社会主义现代化模式的色彩;三、1979年至今则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时期,在政治经济方面走出了自己的道路。

材料二 中国道路之所以区别于其他道路,就在于它依靠理论指引方向揭示规律,统一行动,确保始终沿着正确方向不偏航。中国道路以制度为保证,……70年来,我们不断推进社会主义制度自我完善和发展,在各个领域形成了“四梁八柱”的制度体系,为新中国发展进步提供根本保障。

——《新中国发展面对面》

请回答:

(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在“早期现代化阶段”中国为现代化做出了哪些努力?结局如何?

(2)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中国走上第二条现代化道路的首要前提是什么?中国转变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标志性事件是什么?

(3)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列举70年来在社会主义现代化进程中,形成了哪些指引方向的理论成果?在政治和经济方面分别形成了哪些“四梁八柱”的制度?

(4)综合上述材料,从中国现代化道路的转变和成就,你能得出什么启示?

 

(1)努力:洋务运动向西方学习军事技术;戊戌变法和辛亥革命学习西方资本主义民主制度;新文化运动向西方学习思想文化;民族资本主义发展经历短暂春天后再度受挫。(答出2点即可)结局:在中国发展资本主义的尝试受到严重挫折。 (2)首要前提:实现民族独立; 十一届三中全会。 (3)理论成果: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写出2点即可)政治制度: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一国两制”制度(写出1点即可)。经济制度:社会主义公有制(以公有制经济为主的多种所有制经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按劳分配为主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写出1点即可) (4)启示:现代化是国家发展的必然趋势;实现民族独立是实现现代化的重要前提;应结合本国实际,走符合本国国情的现代化道路。(言之有理即可) 【解析】 (1)根据材料一“1840-1949年10月前是中国‘早期现代化’阶段,以资本主义现代化为主体”结合所学知识,“早期现代化阶段”中国为现代化做出的努力有:洋务运动向西方学习军事技术;戊戌变法和辛亥革命学习西方资本主义政治制度;新文化运动向西方学习思想文化;民族资本主义发展经历短暂春天后再度受挫。根据所学知识,中国发展资本主义的尝试受到严重挫折。 (2)根据材料“1949-1978年是‘经典社会主义现代化’时期”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中国走“经典社会主义现代化”道路的前提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实现民族独立;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向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转化的标志是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 (3)根据所学知识,70年来在社会主义现代化进程中,形成了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等思想理论成果;根据所学知识,在政治方面形成的制度有: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一国两制”制度。在经济方面形成的制度有:社会主义公有制、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按劳分配为主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等。 (4)本题是开放性题目,言之有理即可。如:现代化是国家发展的必然趋势;实现民族独立是实现现代化的重要前提;应结合本国实际,走符合本国国情的现代化道路。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西周)以同姓兄弟或姻姓亲信所封的“诸侯国”……按“授民授土”的原则,仍是“有其土、田、人民”的地方实体,并实行贵族世袭统治,地方拥有实权……西周政治体制明显是二元,而不是一元的——中央与地方权力并存共容。

——摘编自王家范《中国历史通论》

材料二 郡县制打破了传统领主特权,为全国大市场的建立创造了条件,而传统农民在摆脱旧领主的人身控制之后,也发挥出巨大的生产积极性,他们第一次从底层产生了生产革新的冲动……他们已经破天荒地成为独立的生产机构,而不再是具有人身依附的农奴。

——摘编自《郡县制度与秦汉时期的霸业》

材料三有鉴于百余年间“方镇太重,君弱臣强”的教训,宋太祖将加强中央集权,防止地方政权尾大不掉,作为现固本朝统治的根本方针。

——甘霖《变局》

请回答:

(1)材料一反映了西周实行怎样的政治体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这种“二元”体制对社会发展有何影响?

(2)材料二所述郡县制在全国范围的实施始于何时?据材料二,概括郡县制的历史作用。

(3)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方镇太重”反映了哪一历史现象?宋太祖为“防止地方政权尾大不掉”采取了哪些措施?由此对宋朝统治带来了怎样的影响?

(4)综合上述材料,归纳中国古代地方治理制度变化的主要趋势。

 

查看答案

1955年万隆会议上,29个亚非国家集体发声,表达了不愿卷入美苏冷战中的愿望。这反映出

A.新兴民族国家争取独立发展 B.西方殖民统治全面崩溃

C.亚非国家一体化的进程加快 D.北约华约对抗日趋升级

 

查看答案

二战后,德国形成分裂局面的主要原因是

A.国内各民族矛盾的激化 B.受美苏“冷战”政策的影响

C.世界多极化趋势的演变 D.美国“马歇尔计划”的推行

 

查看答案

《和平法令》宣布:“本政府认为,……俄国工人在推翻沙皇君主制以后用最明确的、最坚决的方式要求的和平,就是立即实现的不割地、不赔款的和平。”此法令颁布的背景是

A.彼得一世改革 B.废除农奴制改革 C.十月革命胜利 D.新经济政策实施

 

查看答案

对于神学来说,这是一次致命的危机,他不仅仅否定了上帝造人造万物,而且彻底否定了神学的神圣性,引发上述材料中神学致命危机的理论来自于

A.达尔文 B.牛顿 C.马克思 D.列宁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