某皇帝深知“水能载舟,亦能覆舟”的古训,在治国过程中轻徭薄赋,广纳贤才,虚心纳谏,开创了政治清明、社会稳定、经济发展的盛世局面,史称( )
A.文景之治 B.光武中兴 C.贞观之治 D.开元盛世
科举制度是我国古代相对公平公正的考试制度,标志着科举制正式确立的是
A.进士科的创立 B.殿试的创立 C.武举的设置 D.八股取士
“炀帝此举,为其国促数年之祚(国运),而为后世开万世之利,可谓不仁而有功者矣。”“炀帝此举”是指
A. 建立隋朝
B. 统一全国
C. 开通大运河
D. 创立科举制
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经济重心形成于黄河中下游地区。经济重心是相对稳定的,但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和经济、政治、国防形势的演变,必然也将寻找更适宜的发展区域,以扩大经济重心的范围乃至迁移。我国历史上的经济重心大致经历了由西向东,由北向南的历程。最终在东南地区结聚成一个新的经济重心,并取代了黄河中下游地区经济重心地位。这就是我国历史上的经济重心南移事件。
(1)依据材料,指出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经济重心的位置。
(2)阅读以上材料提炼一个观点,并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加以论述。(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逻辑清晰)。
唐诗、宋词、元曲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璀璨明珠,从中可感受文学魅力,一览历史胜景。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文学览胜一:唐诗——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
唐朝诗人创作了大量诗歌,谱写了丝路明珠长安的繁华。俯瞰长安城,“百千家似围棋局,十二街如种菜畦”。街市上,熙熙攘攘,“水门向晚茶商闹,桥市通宵酒客行”。在唐朝的宫殿上,“万国衣冠拜冕旒(借指皇帝)”。考试吸引着越来越多的读书人,“喧喧车马欲朝天,人探东堂榜已悬”。妇女引领者时尚,“女为胡妇学胡妆……胡音胡骑与胡妆。五十年来竟纷泊”。
——据《以诗证史——以唐诗看唐都长安的繁华》
(1)据材料和所学知识,以长安为例,归纳唐朝繁盛的表现。
文学览胜二:宋词——长忆钱塘,不是人寰是天上
杭州是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港口,唐代已“户口日益增”“开肆三万室”,至宋代更为东南繁华之最,“衣冠毕会,商贾云集”。柳永词“东南形胜,三吴都会,钱塘自古繁华……参差十万人家”,潘阆词云“万家掩映翠微间”。
——据《宋朝诗歌所反映的宋朝城市市场分析》
(2)据材料和所学知识,概括杭州在唐宋时期的发展盛况。简要分析其在宋代成为“东南繁华之最”的原因。
文学览胜三:元曲——四围锦绣繁华地,车马喧天闹起
元朝建立后,丝绸之路更加通畅,东西交往频繁。马致远在散曲中赞美:“至治华夷,正堂堂大元朝世……小国土尽来朝”。贯云石也在散曲中唱道:“江山富,天下总欣伏,大元至大古今无”。清代魏源说:“元有天下,其疆域之袤,海漕之富,兵力物力之雄廓,过于汉唐”。
——据《元曲的人文精神与文化启示》
(3)据材料和所学知识,举一史实说明元朝疆域“过于汉唐”。马致远、贯云石、魏源对元朝有什么共同认识?
制度构建和政策实行都反映时代特色。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把全国分为三十六郡,以后又增至四十余郡。郡下设若干县,县下有乡,乡下有亭、里。皇帝的政令,通过三公九卿,直达郡、县、乡、亭、里,这是一种前所未有的中央集权化体制。
——摘编自樊树志《国史概要》
(1)材料一反映的是哪一朝代实行的什么地方行政制度?
材料二
唐朝前期人口统计图
(2)据材料二,概括唐朝前期人口数的变化趋势。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这一趋势形成的主要原因。
材料三 唐太宗把刺史(负责监察各州主要官员和豪强地主及子弟不法行为的官员)的名字写在屏风上,并把他们的政绩也写在上面,以便考察任用。刺史由他亲自选拔,县令由五品以上的京城官员推荐。贞观年间,出现了一大批奉职守法的官员。
——摘编自中学历史教材
(3)据材料三,指出唐太宗考察任用地方官的主要依据。
材料四 从本质上看,宋代只不过是残唐五代的延续,宋代之所以国祚长久,没有短命而亡,只是因为宋太祖断绝了武人专政的传统……宋代的中央政府管理体系多头分权,效率并不很高。
——许倬云《大国霸业的兴废》
(4)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宋太祖为断绝“武人专政的传统”采取的政策。据材料四,说一说这一政策的弊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