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汉末年起三国”,“魏晋尽风流”。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1)请分别写出材料一中①和②所对应的政权名称及建立者。
材料二:“孝文(帝)明知鲜卑游牧故习,万不足统治中华,又兼自身深受汉化熏陶,实行汉文化衷心欣慕,乃努力要将一个塞北游牧的民族一气可熟,使其整体的汉化。”
——钱穆《国史大纲》
(2)根据材料二,概括孝文帝实行“汉化”的原因。写出孝文帝汉化改革的措施及积极意义?
材料三:《晋书》记载:“昔中原丧乱,流寓江左(江左:指长江下游地岸地区),庶有旋返之期,故许其换注本郡。”东晋政府允许侨人(侨人:指富居南方的北来人口)登记户籍,注明本人的原籍,并给予免除赋役之优待。
材料四:三国以前,中国的政治、经济中心大多在北方,长江以南的地区还非常落后……东晋、南朝时期,长江中下游一带的农业发展迅速。许多水利工程被修建,大片的荒地被开垦为良田。生产技术也有了很大的进步。
——《闽西历史》
(3)根据所学知识,说明材料三中两则信息与材料四的关系。若想了解同时期北方的农业生产技术水平,最好查阅当时哪部农学著作?
(4)依据材料四,写出江南地区社会生产发展的两个表现。
(5)以上材料反映了魏晋南北朝时期民族交融的趋势,写出此时期民族交融对中国社会发展的意义?
中华文明源远流长,成就辉煌,对人类历史进步做出了重大的贡献,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观察材料一生产工具的演变,图③与图④文物图片说明在当时出现了什么生产工具?依据所学知识,指出图③、图④体现的生产工具在什么时期开始出现?
材料二:
(2)材料二反映汉朝一位探险家的“凿空西域”之旅的路线图,写出探险家的姓名。
(3)根据地图资料,写出下面示意图①②位置的名称。
材料三:内陆的丝绸之路以商队运输形式从中国到罗马帝国,连接了欧亚大陆的两端。丝绸之路也包括海上航运网络,这一网络支撑着东半球大部分地区的海上贸易。丝绸之路上流通着大量的,品种多样的手工业品和农场品。商人、传教士和其他一些旅行者,带着他们的信仰,价值观念和宗教信念来到远方。
一一摘编自《新全球史》
(4)材料三展现了学者眼中的“沟通中西”,阅读材料结合所学,写下你心目中的丝绸之路,并说明理由。
材料四:…….朝鲜、日本用简和帛,印度用白树皮和棕榈叶,埃及用纸革的内皮压成“纸草纸”,欧洲则用羊皮,这些书写材料,有的笨重,有的脆弱,有的昂贵,都不适于大量使用。
——部编版《中国历史七年级上册教师教学用书》
(5)据材料四分析,“这些书写材料都不适于大量使用”的原因。结合所学知识写出改变这种状况的古代技术及其影响。
统一是中国古代社会发展的主题,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春秋时期,华夏大地上出现了多个政治实体并存的格局,身处乱象时代的孔子并未动摇对“天下共主”的追求,而是在规划并指点着中国历史如何重新通向大一统。
——摘编自间小波《共识依赖:中华政治共识之传承与更张》
材料二:秦始皇吞并六国,统一字内,统治时期虽极短促,于“古人之道法,无不革除,后世之治术,悉已创导。”
——摘编自王亚南《中国官像政治研究》
材料三:秦王朝开创的华夏民族大一统的国家伟业到了汉武帝时代,完成了从地理空间到精神空间的整合与凝聚。……由秦汉帝国开创的这一民族共同体总是能够重新走上统一、安定的大道,重现蓬勃生机。
——纪录片《中华文明》解说词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身处乱象时代的孔子提出的政治主张及其政治目的分别是什么?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秦始皇创立的最主要的政治制度是什么?对后世有何影响?
(3)根据材料三及所学知识回答,为了实现“从地理空间到精神空间的整合与凝聚”,汉武帝在政治、思想方面分别采取了哪些措施?实现“精神空间的凝聚”有何深远影响?
“历法天文计算精,圆周小数点分明。千年国外方求出,月后环山宇宙名。”这首诗称赞的历史人物是( )
A. 贾思勰 B. 祖冲之
C. 顾恺之 D. 王羲之
王羲之的书法“飘若浮云,矫若惊龙”,在他的名作中被号称为“天下第一行书”的( )
A. 《女史箴图》 B. 《兰亭集序》 C. 《水经注》 D. 《洛神赋图》
公元3世纪,西域商人只有得到魏国敦煌太守仓慈发给的专门许可证,才可以去洛阳从事商业贸易。这种现象说明
A. 西北地区民族关系紧张 B. 丝绸之路仍在发挥作用
C. 中外文化交流基本中断 D. 政权分立影响经济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