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极端残暴腐败透顶的帝国(奥匈帝国)为了在欧洲争夺霸权,就凭借武力奴役另一个弱小但倔强的民族,并驱使其成员参加一场由于分赃不均而引起的大屠杀。”这表明了这场“大屠杀”是
A. 帝国主义的掠夺战争
B. 地区性经济利益冲突
C. 资产阶级性质的革命
D. 种族间矛盾激化的结果
17世纪末,与西欧资本主义蓬勃发展相比,俄国经济文化十分落后,沙皇彼得一世推行了大规模的改革,其改革给俄国带来的巨大变化是( )
A.废除了封建农奴制度 B.赶上了西欧发展水平
C.走上了资本主义道路 D.开启了俄国现代化进程
1871年3月18日,巴黎人民在《马赛曲》的乐声中,在“公社万岁”的欢呼声中,迎来了巴黎公社的诞生。巴黎公社是( )
A.农民群众的党组织 B.农民阶级的政权
C.工人群众的党组织 D.无产阶级的政权
在研究历史的过程中,由于立场不同,对历史事件的解释往往也会产生差异。如果站在美洲土著居民立场上,对哥伦布和发现美洲新大陆进行评价,其观点最有可能是
A.英雄,促进了文明的融合
B.强盗,带来深重的灾难
C.英雄,传播欧洲文明
D.强盗,掠夺了亚洲的财富
16世纪初,英国一家呢绒厂出现了纺织工、梳毛工、修整工和染色工等不同的工种,他们分工合作有序进行商品生产。这种新的生产关系和方式是指
A.手工工场 B.封建庄园 C.乡镇企业 D.租地农场
美国作家罗斯·特里尔在《毛泽东传》中说:“从某种角度看,毛泽东和尼克松都有所获。中美双方结束了对骂状态,都有一种如释重负的感觉,苏联再也不可能窃喜于北京和华盛顿互相没有接触了……日本赶忙拥抱北京,并断绝了同台北的关系。”对材料理解错误的是
A. 改善中美关系是两国的共同要求
B. 苏联支持中美建交
C. 日本一直谋求与中国关系正常化
D. 中美开始结束敌对状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