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列图片是中国古代某一时期的历史文化现象。据此可知。这一时期历史发展的主要阶段特征是( )
A.封建大一统 B.繁荣与开放 C.民族融合 D.社会大转型
近年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国际形势正发生前所未有之大变局”,这是对全球形势发展的权威战略判断。 纵观历史,国际形势一直处在风云变幻中,请结合所学知识,完成下列探究。
材料一:
(1)上图反映世界贸易中心有何变化?这种变化对东西方的发展有何影响?
材料二:
(2)你从材料二中能提取哪些有效信息?为此,中国该如何去应对?
材料三: 19世纪称得上是欧洲的世纪,欧洲不仅是支配和改变世界的核心,同时也是世界经济和资本主义社会最重要的组成部分。当时许多欧洲中心论者乐观地认为,20世纪,还会是欧洲的世纪。
——霍布斯鲍姆《帝国的年代(1857~1914)》
(3)依据所学知识,用二战后至今的世界局势来反驳这一观点。
革命和改革在不同程度上促进了社会进步,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改革与革命这两种改造中国的方式,是近代中国各阶层对空前的民族危机作出的反应......对此,体制内的阶级在不变更统治秩序的前提下力求完善自己,推出不同程度的改革举措;体制外的阶级要求改变现状并作出一系列革命行动,近代中国社会发展道路的博弈与抉择也由此发轫。
——宫炳成《革命与改革:近代中国社会发展道路的博弈与抉择》
(1)结合相关史实,对材料中改造中国的“改革和革命”两种方式加以说明。
材料二:“与其等农奴自下而上起来解放自己,不如自上而下解放农奴”。
——沙皇亚历山大二世
(2)最终亚历山大二世作何选择?你认为改革和革命在形式上有何区别?
(3)综合以上材料,指出改革和革命的共同作用是什么?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林则徐:彼之大炮远及十里内外,若我炮不能及彼,彼炮先已及我,是器不良也。彼之放炮如内地之放排枪,连声不断。我放一炮后,须辗转移时,再放一炮,是技不熟也。
(1)林则徐认为中英之间主要的差距在哪里?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林则徐对中英双方的认识有何局限性。
材料二: 梁启超:“法者,天下之公器也;变者,天下之公理也”。
(2)概括材料中梁启超的观点。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其观点产生的背景。
(3)说一说林则徐和梁启超的共同之处。
中国古代科技领先于世界。辨别下列史实的正误,在题前的括号内正确的打“正确”,错误的打“错误”,并加以改正。
( )(1)夏朝后期铸造的司母戊鼎是迄今世界上出土的最重的青铜器。
改正:
( )(2)秦朝蜀郡郡守李冰主持,在成都附近的岷江上修建了都江堰。
改正:
( )(3)东汉末年,张仲景写成了《伤寒杂病论》一书,发展了中医学的理论和方法。改正:
( )(4)《农政全书》是我国现存最早的一部完整的农书。
改正:
“在联盟内部,各国的社会制度和意识形态并不一致,作战目的也不尽相同,虽然不时会产生各种矛盾和斗争,但摧毁法西斯是他们的共同目标”,这儿的“联盟”是指
A.三国同盟 B.三国协约
C.北大西洋公约组织 D.国际反法西斯联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