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初中历史试题 >

孔子在古代被尊奉为“天纵之圣”“天之木铎”,是当时社会上最博学者之一,被后世统治...

孔子在古代被尊奉为“天纵之圣”“天之木铎”,是当时社会上最博学者之一,被后世统治者尊为孔圣人、至圣、至圣先师、大成至圣文宣王先师、万世师表。这主要是因为孔子

A.出身下层贵族 B.整理编订文化典籍

C.推崇西周制度 D.创立了儒家学说

 

D 【解析】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孔子是春秋后期鲁国人,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他创办私学,打破了贵族和王室垄断教育的局面,主张“有教无类”“因材施教”,他的思想后来由其弟子整理成《论语》一书;其儒家思想对中国和世界都有深远的影响。选项D符合题意;孔子出身下层贵族、整理编订文化典籍、推崇西周制度,在题干材料中没有体现,ABC可排除。故选D。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甲骨文是汉字的书体之一,也是中国现存最古老的一种文字。从殷墟出土了大量刻有卜辞的甲骨,这些字都具备了汉字的基本结构,从甲骨已被识别的1500个以上的单字来看,它已具备了象形、会意、形声等六书的造字方法,很多字都是汉字的雏形。这说明甲骨文

A.是仓顿发明的,记录了中华文明的起源

B.是比较成熟的文字,与今天的汉字有渊源关系

C.对研究夏朝历史有着重要价值

D.是人们当时主要用来记录家务事的文字

 

查看答案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17世纪中期到19世纪中期西方国家发生了革命或改革,如在17、18世纪的欧洲与美洲,英国、法国、美国的资产阶级革命,使资本主义制度得以初步确立。19世纪中期资本主义力量进一步增强,俄国、美国和日本走上了迅速发展资本主义的道路。

运用四方国家革命或改革的相关史实,对上述材料中的某一观点进行论证。要求:①观点明确;②史论结合;③条理清楚。

 

查看答案

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  应当把商品交换提到首要地位,把它作为新经济政策的主要杠杆……同时,实行商品交换可以刺激农民扩大播种面积和改进农业

——《关于新经济政策问题的决议草案》

材料二 

——王子涵《“历史解释”素养下对新政的再认识》

材料三  《中国(海南)自由贸易试验区总体方案》中明确支持海南开展供应链创新与应用试点。即打造联通国际国内的全球性商贸物流节点,促进港口、机场、铁路车站、物流园区等物流信息互通。海南,因改革开放而生因改革开放而兴。

(1)材料一中“新经济政策是由谁领导实施的?材料中“新经济政策”的主要内容是什么?这一政策有何积极作用?

(2)材料二概括的是哪改革的措施?据材料内容,总结这场改革的主要特征。

(3)海南成为经济特区得益于什么历史性决策的实施?是哪次会议作出的决策?

(4)综上所述,这些改革有何共同的积极作用?

 

 

查看答案

19世纪未以来,中国人民为民族独立和国家富强不断奋斗,中国国际地位日益提升。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一年前(1894年)郑观应还只能把他的书名称作《盛世危言》;一年后,严复就在《救亡决论》中第一次呼唤“救亡”这一口号,要求通过改革改变现状,寻求新的出路。

----金冲及《20世纪中国史纲》

材料二  北洋政府为解决山东问题的系列外交活动

年份

外交大事

1917年

中国对德宣战,为收回利权积极参与和会

1918年

为能参与和会争取主动,中国倾向联美制日

1919年

参加巴黎和会,中国收回利权的要求遭拒绝

 

材料三  1943年12月1日,《开罗宣言》正式发表,宣称:(苏美英)三国之宗旨……在使日本所窃取于中国领土,例如满洲、台湾、澎湖群岛等,归还中国。

----王建朗《两岸新编中国近代史》(上)

材料四  进入21世纪,中国的国际地位被认为已达到19世纪以来之巅峰……(因)中国日益增加的经济、军事和政治的巨大势力……西方人认为中国是亚太地区的区域性强国。

----徐中约《中国近代史:1600-2000中国的奋斗》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引发“救亡”口号提出的事件。这一事件对中华民族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2)根据材料二,概括北洋政府外交活动的目的是什么?其“要求遭拒绝”在中国社会引起了什么反响?

(3)对比材料二和材料三,国际社会对中国所提出的领土主权要求的态度发生了什么变化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这一变化的原因有哪些?

(4)综合以上四则材料,指出促成中国国际地位提高的主要因素

 

查看答案

阅读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文明因多样而交流,因交流而互鉴,因互鉴而发展。自古以来,我国同世界上不同国家、不同民族、不同文化的交流互鉴,为中华文化的源远流长打下了坚实基础

材料一  ……朝鲜、日本用简和帛,印度用白树皮和棕榈叶,埃及用纸草的内皮压成“纸草纸”,欧洲则用羊皮,这些书写材料,有的笨重,有的脆弱,有的昂贵,都不适于大量使用。

——部编版《中国历史七年级上册教师教学用书》

材料二  唐朝先进的经济、文化具有巨大的吸引力,使得当时的中外交流出现了盛况前的局面。唐文化可谓博大精深、兼收并蓄、泽被东西,中国同亚非欧频繁往来,吸收外来文化的优秀成分,城外民族的生活方式、风俗习惯、音乐舞黯相继传入中原地区,并日益流行,出现了“胡风盛行”的景象。玄獒西行带回大量佛经,他撰写的《大唐西城记》成为研究天竺等地区的宝贵资料;鉴真东渡对日本社会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材料三  中国人…造纸的知识传入欧洲,1340年意大利出现了第一个造纸的作坊。这就为“知识普及”口号打开道路,标志着我们(欧洲人)心目中所谓书籍的开端。

——(德)利普斯《事物的起源》

1798年,法国人发明了近代第一台造纸机,大大减少生产的工时与成本。至19世纪中叶,欧洲出现纸的大机器生产,实现了造纸生产的近代化过程。

洋务运动期间(1882年),上海一些商人购置了英国的造纸机、切纸机等建立机器造纸厂,开始改变中国长期以来手工造纸的局面。

——摘编自潘吉星(中国造纸史》等

(1)据材料一分析,“这些书写材料都不适于大量使用”的原因。结合所学知识写出改变这种状况的古代技术及其影响。

(2)结合材料二和所学知识,举出一个典型事例,说明盛唐时期中华文明因交流而互鉴,因互鉴而发展。

(3)有学者认为“文明因互鉴而发展”,请根据材料三,以造纸技术的发展为例加以论证。

(4)综合上述材料,你认为文明延绵流传的因素有哪些?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