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汉为发展同中亚、西亚各国的交往,修筑了令居(今甘肃永登)以西的道路,设置亭驿,便利商旅。据当时文献记载,通往中亚、西亚的大道,有北两条,这成为后来著名的“丝绸之路”。1959—1969年,在“丝绸之路”的我国境内新发现了大批文物,在民丰这个当时曾是南路要冲的地点,发现了“汉司乐府印”,说明那时在当地曾设立了专为供应汉使者和行旅所需食粮的管理屯田事务机构。
——摘编自晁福林《中国古代史》
材料二 至1920年底,留法勤工俭学生人数约计1700人。遭受一战打击的欧洲经济萎缩。远涉重洋来到欧洲的勤工俭学生,遭受到苦力待遇,亲身体验了资本主义以掠夺别国和本国劳动者生存的事实。他们深切感受到,资本主义制度是和剥削、压迫、战争密不可分的,要想免除这些灾难,必须根本上消灭资本主义制度。因此,他们逐渐抛弃对资产阶级民主的信仰,接受马克思主义,积极建立共产主义组织,走上无产阶级革命的道路。
——摘编自卫金桂等《一战后的旅欧华工、勤工俭学生与中国社会主义运动》
材料三 自1980年下半年开始,4个经济特区相继投入开发建设。短短几年时间,特区经济迅速崛起。仅以深圳特区为例,从开始兴建到1983年,就和外商签订了2500多个经济合作议,成交额达18亿美元,引进了一批设备和技水成果。1983年与1978年相比,工农业总产值增长11倍,财政收入增长10倍多,外汇收入增长2倍。
——张岂之《中国历史新编·中华人民共和国史》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概括指出汉代保障“丝绸之路”畅通的措施。
(2)根据材料二,归纳留法勤工俭学生受到的影响。
(3)根据材料三概括指出经济特区对外开放的方式及其成效
(4)综上,你可得出怎样的结论?
观察如图,完成下列问题
(1)请在图中的方框内写出相应国家的名称。
(2)请在图例栏中对应的横线上写出:柏林墙。
(3)仔细观察该图,指出柏林墙的修筑使西柏林处于怎样的状态。
观察如图,请将下列遗址的名称写入答题卡图中对应的方框内。
(1)长江流域原始农耕时代的代表性遗址。
(2)黄河流域原始农耕时代的代表性遗址。
阅读以下材料后判断:
中国历经沧桑,民族认同始终如一,而且越是历经磨难、遭遇坎坷,越是增强多元一体的中华民族的自我意识和对中华文明的认同感。造成这一鲜明特性的重要因素,是中国历史上历经数千年而不衰的“大一统”思想的潜移默化。……秦始皇统一天下后,下令李斯等人进行文字的整理和统一工作,实现了“书同文”。……汉代儒者继承先秦儒家“大一统”思想,重视揭示《春秋》中有关“大一统”的微言大义。董仲舒宣扬“大一统”为“天地之常经”,汉武帝采纳其“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建议,把儒家学说立为正统思想。在大一统社会政治环境下,司马迁著的《史记》,不但重视反映大一統政治格局的历史,而且对于汉朝的“海内一统″和国家强盛給予热情颂扬。……秦汉以后的魏晋南北朝,即使在分裂割据的年代,各个政权的统治者,大都以统一为己任、以炎黄之后自居。儒家“大一统”思想始终是凝聚民族精神的支柱,使分裂的国家终归于统一。
——摘编自黄朴民《“大一统”原则规范下的秦汉政治与文化》等
以下表述是从以上材料中得出的,请在答题卡对应题号后涂“正确”;违背了以上材料所表的意思,请在答题卡对应题号后涂“错误”;是以上材料没有涉及的,请在答题卡对应题号后涂“未涉及”。
(1)“大一统”思想增强了人们对中华民族的认同和中华文明的认同。
(2)秦统一文字、汉统一思想等文化现象体现了“大一统”的时代精神。
(3)《史记》文笔优美,在文学史上具有崇高的地位。
(4)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各政权统治者不再坚持“大一统”思想。
(5)“大一统”思想源远流长,对中国历史发展具有重要而深远的影响。
学会区分历史史实和历史结论,是历史学习的目标之一。下列表述属于历史史实的是
A.北魏孝文帝改革促进了民族交融,增强了北魏的实力
B.亚非会议加强了中国同亚非各国的团结与合作
C.罗斯福上台后颁布了《全国工业复兴法》《社会保障法》等法律
D.世界贸易组织的建立促进了全球贸易和世界经济的发展
历史漫画蕴含着丰富的历史信息。如图是发表于1939年4月的一幅由英国人创作的漫画《德国永远不会被包围》。作者想要表达的观点是
A.德国全面发动了第二次世界大战
B.德国避免了经济危机的打击
C.开辟欧洲第二战场以打击德国
D.德国称霸世界的野心昭然若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