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初中历史试题 >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世界大战是资本主义发展到垄断阶段的产物,同时又是世界秩序...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世界大战是资本主义发展到垄断阶段的产物,同时又是世界秩序严重失调的产物。第一次世界大战有30个国家、15亿人口卷入战争,人员死亡达1850万,其中1000万为非战斗人员,直接经济损失1805亿美元,间接经济损失1516亿美元。

——摘编自王斯德《世界通史》

材料二  随着大批新兴独立国家的加入,联合国的组成情况逐渐发生变化。1971年在第三世界国家(多为新兴的独立国家)的一致努力下,中华人民共和国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得到恢复,更使第三世界在联合国内成为一支举足轻重的政治力量,从面扭转了联合国受两个超级大国左右的局面。在这之后的历次联合国的重要会议上,都能听到一百多个第三世界国家的声音。

——据齐世荣《世界史·当代卷》等整编

材料三  疫情发生以来,中国始终同国际社会开展交流合作……为全球抗疫贡献中国智慧、中国力量。中国共产党同10多个国家的240个政党发出共同呼吁,呼吁各方以人类安全健康为重,秉持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携手加强国际抗疫合作。

——摘编自《抗击新冠肺炎疫情的中国行动》白皮书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概括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特点。

(2)依据所学知识回答,联合国是由哪次国际会议决定成立的?并结合材料二,概括中华人民共和国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得到恢复所产生的影响。

(3)综合上述三则材料,谈谈你获得的启示。

 

(1)卷入国家和人口多,人员伤亡和经济损失大。 (2)会议:雅尔塔会议。影响:中国积极参与国际事务,作为联合国安理会常任理事国之一,发挥了重要作用;提高了第三世界在联合国内的地位和作用,扭转了联合国受两个超级大国左右的局面。 (3)国际社会应不冲突,不对抗,加强团结合作,共同应对人类面临的各种问题。 【解析】 (1)依据材料一“世界大战是资本主义发展到垄断阶段的产物,同时又是世界秩序严重失调的产物。第一次世界大战有30个国家、15亿人口卷入战争,”由此得出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特点:卷入国家和人口多;由“人员死亡达1850万,其中1000万为非战斗人员,直接经济损失1805亿美元,间接经济损失1516亿美元。”得出:人员伤亡多,经济损失大。 (2)依据课本所学可知,1945年2月,苏、美、英三国首脑召开雅尔塔会议,会上决定成立联合国;1971年10月,第26届联合国大会恢复了中国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这是中国外交的重大胜利,中国积极参与国际事务,作为联合国安理会常任理事国之一,发挥了重要作用;提高了第三世界在联合国内的地位和作用,扭转了联合国受两个超级大国左右的局面。 (3)依据前面的材料,因为国家之间的矛盾,挑起了第一次世界大战。第一次世界大战给世界各国和人民带来了深重的灾难;第二次世界大战中,面对法西斯国家的侵略,英国、苏联等国为对抗共同的敌人法西斯,走向联合,建立了法西斯国家。由此可知,国际社会应不冲突,不对抗,加强团结合作;共同应对人类面临的各种问题。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汉为发展同中亚、西亚各国的交往,修筑了令居(今甘肃永登)以西的道路,设置亭驿,便利商旅。据当时文献记载,通往中亚、西亚的大道,有北两条,这成为后来著名的“丝绸之路”。1959—1969年,在“丝绸之路”的我国境内新发现了大批文物,在民丰这个当时曾是南路要冲的地点,发现了“汉司乐府印”,说明那时在当地曾设立了专为供应汉使者和行旅所需食粮的管理屯田事务机构。

——摘编自晁福林《中国古代史》

材料二  至1920年底,留法勤工俭学生人数约计1700人。遭受一战打击的欧洲经济萎缩。远涉重洋来到欧洲的勤工俭学生,遭受到苦力待遇,亲身体验了资本主义以掠夺别国和本国劳动者生存的事实。他们深切感受到,资本主义制度是和剥削、压迫、战争密不可分的,要想免除这些灾难,必须根本上消灭资本主义制度。因此,他们逐渐抛弃对资产阶级民主的信仰,接受马克思主义,积极建立共产主义组织,走上无产阶级革命的道路。

——摘编自卫金桂等《一战后的旅欧华工、勤工俭学生与中国社会主义运动》

材料三  自1980年下半年开始,4个经济特区相继投入开发建设。短短几年时间,特区经济迅速崛起。仅以深圳特区为例,从开始兴建到1983年,就和外商签订了2500多个经济合作议,成交额达18亿美元,引进了一批设备和技水成果。1983年与1978年相比,工农业总产值增长11倍,财政收入增长10倍多,外汇收入增长2倍。

——张岂之《中国历史新编·中华人民共和国史》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概括指出汉代保障“丝绸之路”畅通的措施。

(2)根据材料二,归纳留法勤工俭学生受到的影响。

(3)根据材料三概括指出经济特区对外开放的方式及其成效

(4)综上,你可得出怎样的结论?

 

 

查看答案

观察如图,完成下列问题

(1)请在图中的方框内写出相应国家的名称。

(2)请在图例栏中对应的横线上写出:柏林墙。

(3)仔细观察该图,指出柏林墙的修筑使西柏林处于怎样的状态。

 

查看答案

观察如图,请将下列遗址的名称写入答题卡图中对应的方框内。

(1)长江流域原始农耕时代的代表性遗址。

(2)黄河流域原始农耕时代的代表性遗址。

 

 

查看答案

阅读以下材料后判断:

中国历经沧桑,民族认同始终如一,而且越是历经磨难、遭遇坎坷,越是增强多元一体的中华民族的自我意识和对中华文明的认同感。造成这一鲜明特性的重要因素,是中国历史上历经数千年而不衰的“大一统”思想的潜移默化。……秦始皇统一天下后,下令李斯等人进行文字的整理和统一工作,实现了“书同文”。……汉代儒者继承先秦儒家“大一统”思想,重视揭示《春秋》中有关“大一统”的微言大义。董仲舒宣扬“大一统”为“天地之常经”,汉武帝采纳其“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建议,把儒家学说立为正统思想。在大一统社会政治环境下,司马迁著的《史记》,不但重视反映大一統政治格局的历史,而且对于汉朝的“海内一统″和国家强盛給予热情颂扬。……秦汉以后的魏晋南北朝,即使在分裂割据的年代,各个政权的统治者,大都以统一为己任、以炎黄之后自居。儒家“大一统”思想始终是凝聚民族精神的支柱,使分裂的国家终归于统一。

——摘编自黄朴民《“大一统”原则规范下的秦汉政治与文化》等

以下表述是从以上材料中得出的,请在答题卡对应题号后涂“正确”;违背了以上材料所表的意思,请在答题卡对应题号后涂“错误”;是以上材料没有涉及的,请在答题卡对应题号后涂“未涉及”。

(1)“大一统”思想增强了人们对中华民族的认同和中华文明的认同。

(2)秦统一文字、汉统一思想等文化现象体现了“大一统”的时代精神。

(3)《史记》文笔优美,在文学史上具有崇高的地位。

(4)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各政权统治者不再坚持“大一统”思想。

(5)“大一统”思想源远流长,对中国历史发展具有重要而深远的影响。

 

查看答案

学会区分历史史实和历史结论,是历史学习的目标之一。下列表述属于历史史实的是

A.北魏孝文帝改革促进了民族交融,增强了北魏的实力

B.亚非会议加强了中国同亚非各国的团结与合作

C.罗斯福上台后颁布了《全国工业复兴法》《社会保障法》等法律

D.世界贸易组织的建立促进了全球贸易和世界经济的发展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