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图为《周初分封诸侯国分布图》,其中在今山东省范围内设立的封国有
A.齐、燕 B.齐、鲁 C.宋、晋 D.宋、鲁
改革是社会进步的重要推动力,在人类历史发展进程中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材料一 19世纪中期的几十年里,西方扩张的威胁和压力对日本的传统政治文化形成了致命的挑战。日本的反应从“不分青红皂白地一概敌视、文化上盲目自大,不情愿地承认自身在财富和力量上的劣势”到后来“以夷制夷”,获得了成功。明治维新可以说是日本近代史的起点。
——摘编自张光《明治维新》
(1)根据材料回答,日本传统政治文化的致命挑战来源于代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日本对待西方文化的态度发生了什么变化?
材料二
(2)阅读材料,提出你对彼得一世改革的看法,并说明理由。
材料三 20世纪70年代末,从农村到城市,从国内到国外,“变革”成为经济主旋律。
1978年,安徽凤阳小岗村18户农民私下立了一份将田地包干到户的契约。……将农村土地的使用权承包给农民,所有权仍归集体所有……这样使农民取得了生产自主权和产品支配权,有利于调动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促进生产力的发展……社会主义中国将在这场新的“变革”中告别贫穷和落后,走向繁荣和进步,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摘编自《人民日报》
(3)结合所学知识回答,揭开“变革"序幕的是什么事件?根据材料,概括在农村中采取的具体措施及该措施的意义。指出“变革”对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现实意义。
“我无法呼吸”——连日来在国际舆论场中持续发酵。这声“无法呼吸”,对美国人来说一点也不陌生。
材料一 他兴起于美洲大陆,是一个没有“童年”、没有母语的国家。……殖民者在此先后颁布了《糖业法》《印花税法》等一系列新税法,激化了矛盾,使他和母邦兵戎相见。
——摘编自《图说天下》
(1)结合所学知识回答,导致材料一中美国“无法呼吸”的根本原因是什么?材料中“和母邦兵戎相见”指什么事件?
材料二 在北方,反对奴隶制的民众组成了2000多个废奴社;在南方奴隶主势力声称实施奴隶制是南方各州的固有权利,如果受到联邦法律的侵犯,蓄奴州有权退出联邦。
1861—1865年美国南北战争解决了这一问题,美国变成一个真正具有统一主权、统一政治机制的国家。
——摘编自杨积讯《论美国<联邦宪法>的长久存续》
(2)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此时美国南北双方矛盾的焦点是什么?指出奴隶制被废除的文件,以及美国南北战争的历史意义。
材料三 1929—1933年,美国国民经济陷入绝境。……1933年,美国政府成立了田纳西流域管理局,负责对田纳西河进行综合治理。这是当时美国兴办的最大工程,包括开凿内陆水道、建立水电站、提供廉价电力、生产化肥、植树造林,以及控制洪水泛滥、防止水土流失等。它保护了3000万英亩的农田,使整个流域居民的平均收入提高了9倍。
——摘编自《图说历史课程标准》
(3)结合所学知识回答,导致美国此时“无法呼吸”的事件是什么?根据材料回答,解决“无法呼吸”的具体措施及作用。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尽管师夷长技的主张遭到强烈反对,但统治者面对着接踵而来、一次比一次严重的内忧外患,为生存计还是不得不实践这一主张。首先从军事利器的引进仿制逐渐推广深入到全面学习西方机器大工业所需的科学技术学理的层次和阶段。
——雷颐《取静集》
(1)结合所学知识回答,材料中“师夷长技的主张”得以实施是在什么运动中?根据材料,概括该运动的背景以及发展历程。
材料二 中国的失败使国人痛心疾首、深受震撼,一些有识之士如康有为、梁启超等痛定思痛,开始探索新的救国之道。
——雷颐《取静集》《走向革命:细说晚清七十年》
(2)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中国的失败”指的是什么事件?康有为、梁启超“新的救国之道”是在什么运动中实践的?
材料三 今者中国以千年专制之毒而不解,异种残之,外邦逼之,民族主义、民权主义殆不可以须臾缓。而民生主义,欧美所虑积重难返者,中国独受病未深,而去之易。
——《孙中山全集》
(3)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标志中国“千年专制”被推翻的历史事件是什么?指出中国近代革命的任务,以及孙中山认为能解中国“千年专制之毒”的解药。
材料四 新文化运动的发生,其对民主与科学的张扬,对封建礼教的批判,通过新的表达方式普及到社会和民间,使国人又接受了一次思想的洗礼,启蒙了他们的民主精神,增进了他们的科学意识,推动了他们的思想解放。
(4)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新文化运动的口号是什么?根据材料,概括新文化运动的历史意义。
2020年新冠病毒肆虐全球,联合国秘书长古特雷斯呼吁各国团结应对疫情。回顾二战,为抗击共同敌人,各国相互合作,协同作战开始于
A.《慕尼黑协定》的签订 B.开罗会议的召开
C.《联合国家宣言》的签署 D.《波茨坦公告》的发布
从巴黎和会到华盛顿会议,英美等主要帝国主义国家,关于山东问题的态度发生了重大转变,从支持日本接收德国在山东的权益,到支持中国收回山东主权。该转变反映了
A.德国对日本的极大不满 B.中国综合国力和国际地位的提高
C.英美等国尊重和维护中国主权 D.英美等国削弱日本在华势力的企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