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初中历史试题 >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科学革命和工业革命没有在中国发生)这一“李约...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科学革命和工业革命没有在中国发生)这一“李约瑟之谜”的根本原因在于,中国古代科举考试的课程设置,没有能够以数学和可控实验为主,而是以四书五经为主,结果科学革命无以发生,中国的前现代生产经验试错型技术进步方式,也就无法转化为以科学实验为理论基础的现代技术进步方式。技术进步的停滞,最终导致了中国与西方的差距不断拉大。

——林毅夫《李约瑟之谜与中国的兴衰》

材料二  不能总是用别人的昨天来装扮自己的明天。不能总是指望依赖他人的科技威果来提高自己的科技水平,更不能做其他国家的技术附庸,永远跟在别人的后面亦步亦趋。……要坚持“引进来”和“走出去”相结合,积极融入全球创新网络,全面提高我国科技创新的国际合作水平。……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就是要推动以科技创新为核心的全面创新……发挥社会主义制度优势……推动经济持续健康发展。

——《习近平关于科技创新论述——摘编》

(1)根据材料一,指出作者认为中国“技术进步停滞”的根本原因。结合所学知识,分别从明清时期政治制度的特点、对外关系政策方面进一步分析中国逐渐落后于西方的主要原因。

(2)由于中国错失了第一、二次工业革命的发展机遇而落后于西方,导致中国在19世纪中叶至20世纪初发生了怎样的历史性巨变?

(3)根据材料二,谈谈你对我国如何实现科技进步创新发展的认识。

 

(1)明清科举制度(八股取士)阻碍科技进步。政治制度特点:君主集权强化,阻碍社会发展进步。对外关系政策:实行“闭关锁国”政策,未能适时学习西方先进科学技术。 (2)政治上:中国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经济上:中国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逐步解体,资本主义在中国产生和发展。 (3)要自主创新(不能总是依赖他人或成为别人的技术附庸);要坚持国际合作,积极融入全球创新网络;要发挥社会主义制度的优势。 【解析】 (1)第一小问,根据材料一“中国古代科举考试的课程设置,没有能够以数学和可控实验为主,而是以四书五经为主,结果科学革命无以发生”可知明清科举制度(八股取士)阻碍科技进步。第二小问,明清时期处于我国封建社会后期,在政治上,君主集权强化,阻碍社会发展进步。在对外关系政策方面实行“闭关锁国”政策,阻碍了中西文化交流,使中国落后于世界。 (2)根据所学可知,近代中国经过鸦片战争、第二次鸦片战争,甲午中日战争、八国联军侵华战争等等,在政治上:中国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经济上:中国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逐步解体,中国被迫融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中国传统的经济结构发生变动,资本主义在中国产生和发展。 (3)根据材料二“不能总是指望依赖他人的科技威果来提高自己的科技水平”说明要自主创新(不能总是依赖他人或成为别人的技术附庸);“积极融入全球创新网络,全面提高我国科技创新的国际合作水平”“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就是要推动以科技创新为核心的全面创新” 说明要坚持国际合作,积极融入全球创新网络;“发挥社会主义制度优势……推动经济持续健康发展”说明要发挥社会主义制度的优势。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阅读下面的材料,回答有关问题。

材料一  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习近平于2015年11月7日下午同台湾领导人马英九在新加坡会面,就进一步推进两岸关系和平发展交换意见,这是1949年以来两岸领导人的首次会面。习近平强调:两岸同胞是打断骨头连着筋的同胞兄弟,是血浓于水的一家人。

材料二  大唐文武孝德皇帝与大蕃圣神赞普舅甥二主,商议社稷如一,结立大和盟约,永无轮替,神人俱以证知,世世代代使其称赞,是以盟文节目题之于碑也。

(1)台湾自古就是中国领土。中国最早设置管辖台湾的机构是什么?在哪个朝代设置的?清朝在1684年设置了管辖台湾的机构是什么?有何意义?

(2)唐朝时统一藏族各部,建立“西藏政权”的是谁?唐太宗还将谁嫁到吐蕃?唐蕃和亲有何意义?为加强对西藏的统治,清雍正时期设置哪一机构管理西藏?

 

 

查看答案

读下列图片,将对应书籍名称的代码填入答题卡。

A.三国演义B.水浒传C.红楼梦

 

查看答案

读《元朝大运河图》,请你指出图中各字母代表的地点及各数字代表的河流名称。

 

 

查看答案

阅读以下材料后判断:

第一个提出“大一统”思想的是孔子。他在《春秋》中阐述了一统天下的政治理想和立国主张。战国诸子百家虽然在政治思想上相距甚远,但都提出了一些统一的主张,如“定于一”,“一天下”等。这些主张顺应了历史的趋势,反映了现实的愿望,使孔子提出的“大一统”思想得到了进一步阐发。

秦统一六国后,它的一整套政治、经济、文化制度都是围绕巩固中央集权的统一国家而制定的。汉承秦制,更重视统一国家的巩固和发展。为此,董仲舒对“大一统”思想进行了系统、理性的阐发,又将“大一统”推广至版图一统、制度一统、民族一统、文化一统、思想一统。

秦统一至今这2000多年里,统一的时期约占70%,分裂的时期约占30%。即使在分裂时期,仍存在着统一的有利条件:各地区文化上的相通,经济上的依存关系,汉民族的主体作用以及中华民族认同统一的思想观念等。这就决定了社会的发展终会走向分久必合。

——摘编自崔钰《统一:历史的主流与现实的主题》

以下表述是从以上材料中得出的,请在答题卡对应题号后填涂“正确”;违背了以上材料内容所表达的意思,请在答题卡对应题号后填涂“错误”;是以上材料内容没有涉及的,请在答题卡对应题号后填涂“未涉及”。

(1)在战国时期“大一统”思想得到了系统理性的阐发。

(2)秦汉时期,统一国家的建立和巩固使统一由思想转化为现实的政治经济文化制度。

(3)地区间经济文化的交流融合是促进统一局面形成的有利因素。

(4)董仲舒提出的“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压抑了思想文化的多元发展。

(5)大一统思想为统一国家的建立和巩固准备了思想条件并在其中得到不断完善。

 

查看答案

据美国耶鲁大学教授彼得.柏杜研究,在18世纪60年代,抵达广州的外国商船平均每年只有 20艘,到19世纪40年代增长到300艘;在1760年至1840期间,每年抵达广州的外国人的数量, 从两三千人增加到三四万人。上述变化的发生主要是因为

A.清政府实行闭关锁国政策 B.鸦片走私日益猖獗

C.徽商和晋商对外贸易的扩展 D.中英《南京条约》的签订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