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初中历史试题 >

“市场”这一因素对社会变化和国际关系产生了重大影响。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市场”这一因素对社会变化和国际关系产生了重大影响。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韦伯所说的工业的第一种形式即为他人生产的工业盛行于中世纪早期,庄园作坊的生产目的主要是满足庄园内部的消费需要,只有剩余才拿到市场出售,因而基本上属于非市场的工业。工业的第二种形式,即由个体工匠从事的为市场而生产的工业在中世纪中期以来的城乡已经普遍化。在此阶段,工匠既是生产者也是商人,可以不经由商人直接将产品出售给消费者。这种为出售而生产的第二种形式或第二个阶段的工业最终转变为现代工业。

——徐浩《西欧工业化的中世纪起源》

材料二 

1500—1800年从美洲输入欧洲的金银(单位:吨)

年代

黄金

白银

1500—1600

150

7500

1600—1700

158

26168

1700—1800

1400

39157

总数

1708

72825

 

 

——Angus Maddison 《The World Economy, Volumel:A Millennial Perspective》

材料三  18世纪下半叶和19世纪英国人口的迅速增长,是市场扩大的一个重要原因。英国人口从1751年的577万人增长到1851年的1673万,100年间增长了190%。在这一时期,从总体上说,工人实际工资有较大提高,假设1788—1792年的实际工资指数为100,1841—1850年上升到144。尽管工人阶级中的一部分,特别是非熟练工人及受动力织机排挤的手工织工一度生活水平下降,但熟练工人和中等阶级的收入有较大幅度的增长,所以社会总需求扩大。

——摘自王章辉《英国工业革命时期的国内外市场》

材料四  不断扩大的生产要求不断扩大的市场,市场的扩张赶不上生产的扩张,从而必然性地造成周期性的经济危机。而每一次危机,资产阶级都是通过“夺取新市场”和“更彻底地利用旧市场”来逃脱劫难,结果不过是进一步地准备更猛烈的危机,并且使防止危机的手段越来越少。

——兰俏枝、高德步《马克思主义市场扩张视角下的资本主义发展阶段》

(1)据材料一,区别两种工业形式的依据是什么?“工业的第二种形式”的主要参与者是谁?

(2)请归纳材料二的历史现象。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这一现象出现的原因。

(3)据材料三,指出促进“社会总需求扩大”的原因有哪些?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受动力织机排挤的手工织工”为什么会“一度生活水平下降”?

(4)据材料四,作者认为经济危机爆发的主要原因是什么?结合所学知识,举一例说明资产阶级如何“夺取新市场”?

 

 

(1)是否为市场而生产;工匠 (2)从美洲输入欧洲的金银逐年增加;三角贸易、殖民掠夺。 (3)人口的增加;工人收入的增长;蒸汽机的发明和改进,提高了生产力,降低生产成本;没有采用蒸汽机动力的手工业者生产效率较低,收入下降。 (4)市场的扩张赶不上生产的扩张。如:英国发动鸦片战争,打开中国国门,占领中国市场等;德国和日本积极扩军备战,占领更多殖民地以充当“新市场”。 【解析】 (1)依据材料一“韦伯所说的工业的第一种形式即为他人生产的工业盛行于中世纪早期,庄园作坊的生产目的主要是满足庄园内部的消费需要,只有剩余才拿到市场出售,因而基本上属于非市场的工业。工业的第二种形式,即由个体工匠从事的为市场而生产的工业在中世纪中期以来的城乡已经普遍化。”可知,区别两种工业形式的依据是是否为市场而生产;据材料“工业的第二种形式,……在此阶段,工匠既是生产者也是商人,可以不经由商人直接将产品出售给消费者”可知,“工业的第二种形式”的主要参与者是工匠。 (2)依据材料二表格信息“1500—1800年从美洲输入欧洲的金银(单位:吨)”分析可知,从美洲输入欧洲的金银逐年增加;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一现象出现的原因有通过三角贸易,欧洲殖民者大发横财,把财富运回欧洲,促进了欧洲资本主义的发展,其次,欧洲殖民者在殖民地掠夺了大量黄金、白银,客观上有助于欧洲殖民国家的资本原始积累。 (3)依据材料三“18世纪下半叶和19世纪英国人口的迅速增长,是市场扩大的一个重要原因”可知,促进“社会总需求扩大”的原因是人口的增加;据材料“在这一时期,从总体上说,工人实际工资有较大提高”可得出工人收入的增长;此外,促进“社会总需求扩大”的原因还有蒸汽机的发明和改进,提高了生产力,降低生产成本。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受动力织机排挤的手工织工”之所以会“一度生活水平下降”是因为没有采用蒸汽机动力的手工业者生产效率较低,收入下降。 (4)依据材料四“不断扩大的生产要求不断扩大的市场,市场的扩张赶不上生产的扩张,从而必然性地造成周期性的经济危机”分析可知,作者认为经济危机爆发的主要原因是市场的扩张赶不上生产的扩张。据材料“而每一次危机,资产阶级都是通过‘夺取新市场’”来逃脱劫难”可知,资产阶级为摆脱经济危机,就要开拓“新市场”。如英国发动鸦片战争,打开中国国门,占领中国市场等;德国和日本积极扩军备战,占领更多殖民地以充当“新市场”。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书信不仅寄托着个人的情怀,也深深烙上时代发展的印记,书信也成为人们了解、认识历史的资料。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于陆,则铁道纵横,四通八达,凡轮船所不至,有轮车以济之。其利较轮船为尤溥,以无波涛之险,无礁石之虞。数十年来,泰西各国虽山僻之区亦行铁轨,故其货物能转输利便,运接灵速;遇一方困乏,四境济之,虽有荒旱之灾,而无饥馑之患。

——摘自孙中山《上李鸿章书》(1894年)

材料二  国家至此地步,神人交怨,有强权,无公理,全国懵然如梦,或则敢怒不敢言。卖国贼罪大恶极,横行无忌,国人明知其恶,而视若无睹,独一般学生敢冒不韪,起而抗之,虽于事无大济,然而其心可悲,其志可嘉,其勇可佩!所以北京学界为全国所景仰,不亦宜乎?

——摘自《闻一多书信集》

材料三 

——摘自《彭德怀、毛泽东致张学良信函》(1936年1月)

材料四  自一九四七年九月拜别后久未通信,然自报章期刊上见到老先生为人民服务及努力的精神,使我们感动佩服!学森数年前认识错误,以致被美政府拘留,今已五年。无一日、一时、一刻不思归国参加伟大的建设高潮。然而世界情势上有更重要更迫急的问题等待解决,学森等个人们的处境是不能用来诉苦的。学森这几年中惟以在可能范围内努力思考学问,以备他日归国之用。

——摘自钱学森致陈叔通书信(1955年6月15日)

(1)据材料一,归纳孙中山向李鸿章提出的建议。并指出孙中山当时的救国理念是什么?他的建议遭到拒绝和社会腐败使孙中山产生怎样的新认识?

(2)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指出学生“起而抗之”的具体行动是什么?他们在抗争中提出了哪些口号?

(3)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列举一例史实说明“事急矣,时亦迫矣”。概括材料三中红一方面军致函张学良的目的。

(4)据材料四,概括钱学森当时的处境。信中钱学森提到自己“努力思考学问”,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他归国后如何报效祖国?

 

 

查看答案

2020年大数据、云计算、在线课堂等深入百姓生活,人们可以搭建空中课堂、居家学习,可以通过无接触配送生活用品。材料旨在说明

A.科技深刻地改变生活 B.教育促进科技的进步

C.高科技是一把双刃剑 D.科技促经济快速发展

 

查看答案

当今的世界格局有进入“碎片化”的征兆,中国在腾飞,亚非拉国家在发展,很多原来唯美国马首是瞻的国家也走出了自己的特色道路。材料说明

A.逆经济全球化出现 B.政治军事集团涌现

C.国际合作不断加强 D.多极化趋势的发展

 

查看答案

《大国兴衰》一书中指出,美国的势力在1945年后便向外迅猛发展,美国势力最难渗透进去的地区是苏联控制的地区。利益的严重冲突终于不可避免了,自由主义和共产主义互相排斥,水火不容。为应对“冲突”,苏联

A.提出欧洲复兴计划 B.成立北约组织

C.制定星球大战计划 D.成立华约组织

 

查看答案

图是1941年的美国海报,画面中的人眼睛被蒙住了,上面写着“business as usual(一切照旧)”,象征法西斯的乌云已笼罩在他头上,下方写着“AMERICA open your eyes!(美国,睁开你的眼睛)”。促使美国“睁开眼睛”的事件是

A.纳粹德国吞并奥地利 B.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

C.日本军队偷袭珍珠港 D.斯大林格勒战役结束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