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反抗殖民压迫时,主张“将管理家庭生活的法则延伸到政治领域,家庭的纠纷与分歧,通常是依从爱的法则而解决的”,认为“以眼还眼,世界只会更盲目”的运动是
A.华夫脱运动 B.非暴力不合作运动
C.巴拿马收回运河 D.纳米比亚独立运动
有学者说:“苏联制度的设计用意,在于尽快将一个极落后、开发度极低的国家,早早送上工业化的大道…尽管这个制度极其缺乏效率,极其浪费,但毕竟达到了上述目标。”据此可知该学者( )
A. 认为斯大林模式有合理之处 B. 高度评价了列宁的新经济政策
C. 客观评价了“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D. 否定了斯大林模式
有人评论说:“苏联这种可以大规模制造坦克、火箭和飞机的经济体系却不能维持居民的基本生活需要。“出现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是
A. 苏联实行了新经济政策
B. 美苏争霸中苏联处于劣势
C. 两个五年计划的实施使苏联由一个落后的农业国变为先进的工业国
D. 苏联重点发展重工业,造成轻重工业发展比例失调
苏联虽然农村集体化的目标最后是实现了,但农业产量却多年下降,直到1938年才略微超过1928年的水平。这表明农业集体化
A. 不利于工业化的发展 B. 标志着计划经济体制的建立
C. 改变了苏联阶级结构 D. 致使苏联农业生产长期停滞
(2019洛阳模拟)1929年,斯大林巧妙地利用了由于生产过剩、资本主义国家之间竞争残酷和矛盾尖锐的时机,货比多家、少花钱多办事。成为当时世界市场上西方先进设备最大的买主。仅1932年,世界机器设备出口的一半被苏联买回家。同时,斯大林利用西方科技人员过剩的行情,招聘了许多西方著名的技术专家。这说明( )
A.斯大林模式能够有效避免经济危机冲击
B.苏联的工业化进程离不开西方国家支持
C.30年代大危机为苏联工业化提供了契机
D.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国家实现互补有无
“在冰冻的条件下,食不果腹、衣难御寒的工人们却在工作岗位上连续工作16个小时”,“1929年4月,由列宁格勒工人倡议并最终在全国形成了劳动竞赛”。上述壮举的目的是( )
A. 恢复国民经济 B. 实现工业化
C. 缓解经济危机 D. 推广苏联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