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初中历史试题 >

探究问题。 二战后的德国历史连续书写了成功。它吸取德国法西斯化的教训,完成了文明...

探究问题。

二战后的德国历史连续书写了成功。它吸取德国法西斯化的教训,完成了文明进化,发展为世界第四大经济体。它抓住机遇实现了统一。2008年以来的全球金融危机和欧元债务危机,也没有对它造成损伤。2011年它的经济增长率在欧洲最高,并超过了美国。
德国是欧洲的德国1989年统一前夕,德国曾经向欧洲这样承诺。今天,随着欧洲与德国实力的消长,这个承诺还算数吗?前不久,93岁高龄的德国前总理施密特疾呼:当前德国政治存在失去方向的风险,绝对不能走上民族自私自利的路,那条路越走越窄。千万别忘了,欧洲人对德国有着怎样的历史疑虑,多么害怕它以自我为中心。德国绝不能因为经济强大,就理所当然地在欧洲索取领导地位。
――摘编自王剑南《当德国再次强大》,载《世界知识》2012年第2
 

119世纪后期,德国因为经济强大,就理所当然在欧洲索取领导地位。为此它组建了哪一军事侵略集团?最终给德国造成了什么恶果?

2)当今德国经济再次强大,它在欧洲再次索取领导地位的一幕能否重演?请结合材料、问题和所学知识从多角度论证你的判断。

 

(1)三国同盟,(2分)成为任人宰割的战败国(评分说明:2分。意思相近即可) (2)答案一:不能(2分) 因为:德意志民族是个善于吸取历史教训的民族。欧洲一体化进程符合德国的利益;联合国维护世界和平与安全的作用在加强;世界格局的多极化趋势制约了霸权主义;世界经济的全球化趋势是各国联系密切,机遇、挑战并存;和平与发展是当今世界的时代主题等这些因素使德国在欧洲再次索取领导地位的一幕不能重演。(评分说明:从其中3个角度作答即可,每个角度2分,共6分。若从其他角度或论据;论证言之有理也可酌情给分) 答案二:能(2分) 因为:德国有在欧洲索取;领导地位的历史;世界大国经济实力的变化,曾导致地区和世界秩序的调整,如英国争夺殖民霸权,美国夺取世界霸权、苏联同美国争夺世界霸权;现今美国全球扩张屡屡得手,可能激起德国争霸的欲望;欧元区债务危机若伤害德国,为了自身利益,它可能在欧洲采取行动等。这些因素使德国在欧洲再次索取领导地位的一幕可能重演。(评分说明:从其中3个角度作答即可,每个角度2分,共6分。若从其他角度或论据;论证言之有理也可酌情给分) 【解析】 (1)依据材料和结合所学知识,1882年5月,德、意、奥在维也纳签订《德奥意三国同盟条约》。从此三国同盟正式形成,成为帝国主义战争的两大军事集团之一。(2分)德国在一战中战败,成为任人宰割的战败国。(评分说明:2分。意思相近即可) (2)依据材料和结合所学知识,答案一:不能(2分) 因为:德意志民族是个善于吸取历史教训的民族。欧洲一体化进程符合德国的利益;联合国维护世界和平与安全的作用在加强;世界格局的多极化趋势制约了霸权主义;世界经济的全球化趋势是各国联系密切,机遇、挑战并存;和平与发展是当今世界的时代主题等这些因素使德国在欧洲再次索取领导地位的一幕不能重演。(评分说明:从其中3个角度作答即可,每个角度2分,共6分。若从其他角度或论据;论证言之有理也可酌情给分) 答案二:能(2分) 因为:德国有在欧洲索取;领导地位的历史;世界大国经济实力的变化,曾导致地区和世界秩序的调整,如英国争夺殖民霸权,美国夺取世界霸权、苏联同美国争夺世界霸权;现今美国全球扩张屡屡得手,可能激起德国争霸的欲望;欧元区债务危机若伤害德国,为了自身利益,它可能在欧洲采取行动等。这些因素使德国在欧洲再次索取领导地位的一幕可能重演。(评分说明:从其中3个角度作答即可,每个角度2分,共6分。若从其他角度或论据;论证言之有理也可酌情给分)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某条约第2条规定:“如果意大利未有直接挑衅行为而遭到法国进攻,不论其理由为何,其他两缔约国必须以他们的全部军队给予被攻击的一方以援助……”这一条款中的“其他两缔约国”指(   )

A.德国、奥匈帝国 B.法国、俄国 C.英国、法国 D.英国、俄国

 

查看答案

请对比下面图片反映的历史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写一篇80~120字的小短文。(要求:题目自拟,史实正确,语句通顺,表述完整,体现两幅图片反映内容的比较)

 

 

查看答案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材料二  建国初期,我国的铁路建设深入内地;2006年7月1日青藏铁路全线通车,雪域高原接起“天路”;2008年8月1日中国又有了自己的第一条真正意义的高速铁路——运营350千米/小时的京津城际高速铁路。到2018年底,中国高铁营业里程达到2.9万公里以上,超过世界高铁总里程的三分之二,是世界上高铁里程最长、运输密度最高、成网运营场景最复杂的国家。

材料三  建设交通强国是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内在要求。纵观人类文明史,发达的交通始终是综合国力强盛的重要标志。“要想富,先修路”朴实而又深刻地揭示了交通与经济发展的规律。

(1)根据材料一概括我国交通工具的发展变化?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指出“建国初期,我国的铁路建设深入内地”与哪一历史事件有关?材料二反映了我国铁路交通方面发生了哪些变化?

(3)根据材料三指出我国建设交通强国的原因是什么?

 

 

查看答案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张之洞在《劝学篇·设学》中提出,“中学为体”,是强调以中国的纲常名教作为决定国家社会命运的根本;“西学为用”,是主张采用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近代科学技术,效仿西方国家在教育、赋税、武备、律例等方面的一些具体措施,举办洋务新政,以挽回清王朝江河日下的颓势。

材料二  康有为在受光绪皇帝召见时称:“泰西讲求三百年而治,日本施行三十年而强,吾中国国土之大,人民之众,变法三年可以自立,此后则蒸蒸日上,富强可驾万国。”戊戌变法期间,光绪皇帝共计发布各种变法诏令184条,包括政治、经济、文化教育等各个方面。当事人称:“戊戌变法,首在裁官。京师闲散衙门被裁者不下十余处,连带关系,因之失职失业者将及万人,朝野震骇,颇有民不聊生之戚。”对此,时任海关总税务司的赫德指出:“他们把足够几年吃的东西不顾它的胃量和消化能力,在三个月之内,都填塞给它吃了。”

材料三  孙中山以“世界潮流,浩浩荡荡,顺之则昌,逆之则亡”为自己的座右铭,强调要“内审中国之情势,外察世界之潮流,兼收众长,益以新创”。他主张进行彻底的政治革新以实现民族的新生,但是在具体实施上,孙中山又受制于各种因素,没能彻底实行自己的政治理想,如三民主义没有提出明确的反帝纲领,辛亥革命最终也在“一片胜利的欢呼中失败了”。

(1)综合三则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以表格的形式对材料中的三位人物从进步性和局限性两个方面进行比较。

(2)综合上述材料,你能发现中国的近代化发展的特点是什么?

 

 

查看答案

(2019河南黑白卷)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材料二:司(后)母戊鼎是商王祖庚或祖甲为祭祀其母戊所制,因鼎腹内壁上铸有“后母戊”三字得名。鼎呈长方形,用陶范法铸造而成的,鼎身雷纹为地,四周浮雕刻出盘龙及饕餮纹样,重达832.84公斤,是迄今世界上出土最重的青铜礼器,享有“镇国之宝”的美誉。《汉谟拉比法典》是古巴比伦国王汉谟拉比颁布的法律汇编,也是世界上现存的古代第一部比较完备的成文法典。法典刻在一段巨大的玄武岩石柱上。石柱上端的浮雕象征君权神授,王权不可侵犯;下端刻写的法典铭文,由序言、正文和结语三部分组成,序言和结语约占全部篇幅的五分之一,语言丰富,辞藻华丽,充满神化、美化汉谟拉比的言辞,是一篇对国王的赞美诗。

(1)材料一反映的两个文明代表的文明属性有何相同点?它们记述历史的文字分别是什么?

(2)通过材料二及所学知识,概括两件器物体现出了哪些共同的历史语言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