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太学”一词出现于西周。但是太学作为一种古代教育机构,始设于汉武帝时期。 元朔五年在长安设太学。由博士任教授,初设五经博士专门讲授儒家经典《诗》《书》《礼》《易》《春秋》。学生称为“博士弟子”或“太学弟子”,“博士弟子”有免除赋役的特权。太学和各地的郡国学主要是培养统治人民的封建官僚,但是在传播文化方面,也起了重要作用。魏晋至明清的太学以及国子学、国子监均为传授儒家经典的最高学府。太学生多为士族高官子弟,通过太学学习可以经明经考试当官。
材料二
在西欧中世纪,“大学”本义是指团体或者行会。大学最初与城市中的手工业行会等行会性质是一样的,都是教授专业技能的地方。不同的是,大学有教师或学生组成的保护自身利益的团体,如教师行会和学生行会。这些行会都享有诸如司法权、免赋税等特权。国王和教会在不违反正统教义和封建秩序的前提下,都支持大学的自治。中世纪西欧大学的基础课程设置主要来源于生活实际,毕业的学生多成为相应行业的技术人员或者行会的顾问,中世纪的大学极大推动了西欧经济的发展。
(1)根据上述两则材料,概括中国古代太学和西欧中世纪大学的共同特点。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中外古代教育的主要目的有什么不同?
(2)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你的自身体会,谈谈怎样认识教育对个人发展的重要作用?
(2018苏州)工业化是实现现代化的基础。国情不同,工业化的路径也不同。美国和苏联的工业化道路就各具特色。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美国工业化道路带有明显的美国特色。其经验主要有:以农促工。美国依靠让农民广占耕地以不断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来为工业化积累资本,……由于耕地面积巨大而劳动力缺乏,1920年后拖拉机逐渐取代畜力,其农业开始走向机械化。……农业的较快发展既为工业提供了市场,也促使农产品加工业一度成为美国的第一大制造业,而农业剩余劳动力大量转移到工业部门,又为美国工业化提供了源源不断的人力资源,有益于其顺利进行;大力吸纳国外的资金、技术和劳动力……。
——晨松《论欧美发达国家在工业化道路上的经验教训及其借鉴意义》
材料二 作为苏联领导人之一的布哈林主张优先发展轻工业,用轻工业赚回来的资金建设重工业。对于实现工业化的资金来源,他主张本国节约。斯大林认为,如果将用来购买汽车和机器的资金用来购买布匹,苏联就会在用新技术武装起来的资本主义包围面前处于手无寸铁的状况。在工业化建设上,斯大林明确表示决不能放慢速度,必须竭力加快速度。斯大林用强制的办法,使农民的一半收入交给国家。“一五”计划时期,从农业吸收的资金占用于发展工业所需资金的三分之一以上。
——据陈仲丹《墙头政治——现代外国宣传海报解读》整理
(1)据材料一,指出美国工业化道路的主要经验。
(2)据材料二,围绕建设重工业的资金来源问题,布哈林和斯大林分别提出了什么主张?
(3)与美国不同,苏联实行了优先发展重工业的策略。据材料二,这一策略是在怎样的国际环境下实行的?苏联采用什么经济体制保障了这一策略的实施?
(2019原创)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19世纪60年代初期到90年代,出现了暂时的“中外修好”的和局,清政府统治集团内的一些开明人士为了维护清政府的封建统治,而采取了一系列“自强”“求富”的措施,虽然其目的是为了摆脱“内忧外患”维护封建统治,但这一运动是符合历史潮流的。并且在客观上推动了中国生产力的发展,促使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与发展,在一定程度上抵制了外国资本主义的经济输入,促进了中国教育的近代化和国防的近代化。
材料二:新经济政策大事记
年份 | 举措 |
1920年 | 苏俄政府允许外国资本家在苏俄开办租让企业或同苏维埃一起组织合营股份公司。 |
1921年 | 俄共(布)召开了第十次代表大会通过决议,决定用粮食税代替余粮收集制,以新经济政策取代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
1922年 | 苏维埃政府颁布《土地劳动使用法》,允许出租土地,期限一般定为三年,特殊情况可为六年。 |
1922年 | 政府解散了大多数的总管理局,要求各企业按部门组成托拉斯,如南方钢铁托拉斯、顿河煤炭托拉斯等。托拉斯负责管理企业,独立进行经济核算。 |
1922年 | 政府废除平均主义的工资制度,实行按技术高低贡献大小付酬的办法。 |
1924年 | 进行了币制改革,使卢布的价值逐渐稳定下来,为发展商品经济提供了条件。 |
1925年 | 召开中央全会,对经济政策作了重大调整。 |
(1)据材料一,指出清政府采取“自强”“求富”措施的主要目的是什么?
(2)据材料二,概括俄国政府采取怎样的方式促进经济发展?
(3)上述两个事件产生的相同作用是什么?
(2019原创)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原来为世界金融中心及世界霸主的英国,在战后虽然领土有所增加,但其对领土的控制力却因战争的巨大伤亡与物资损失而大大削减,而其经济亦因战争大受影响,出现严重衰退,从此其世界金融中心的地位让给了美国。
材料二:第一次世界大战成为一系列新技术发展的催化剂。战争期间,才发明不久的飞机受到一些国家的重视,很快进入实用阶段。军用飞机在战场上成为一支新军。飞机的数量也不断增加。在大战期间,汽车的机动性引起人们的关注。战前在欧洲和美国的街道上占主导地位的马车,很快被汽车取代。德国等原料缺乏的国家,为了应付敌方的封锁,大力发展化学合成技术。从而推动了化工技术的发展。战争对物资的旺盛需求,也促使人们不断的改进生产流程,为生产管理的革新提供了条件。
材料三:19世纪的国际格局是欧洲列强统治世界。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从表面上看来,帝国主义列强仍然统治着世界,战胜国设计并建立的凡尔赛—华盛顿体系似乎将维持很长一段时间。但是,战后兴起了两股巨大的政治力量,是帝国主义所无法摆布的。第一是社会主义国家苏联以及各国的无产阶级革命运动,第二是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蓬勃开展的民族解放运动。这两股力量结合在一起,使得19世纪和20世纪初期帝国主义列强统治世界的政治格局再也无法维持下去了。
(1)据所学知识回答,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的标志是什么?
(2)据材料一、二、三,概括第一次世界大战的主要意义什么?
(3)上述材料和问题探究的主题是什么?
小亮围绕某一历史主题进行研究性学习,利用互联网搜集了以下资料:“非暴力不合作运动”“华夫脱运动”“卡德纳斯改革”。据此推断他研究的主题应是( )
A.资产阶级革命发展 B.非洲独立运动
C.亚非拉民族民主运动 D.社会主义运动的发展
(2019原创)1920年,印度资产阶级政党国民大会通过了□□提出的“非暴力不合作计划”,改变大战期间同英国合作的态度,宣布要采取“和平和合法的手段”,来取得印度的自治。“□□”应是( )
A.甘地 B.林肯 C.列宁 D.魏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