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初中历史试题 >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这些人不仅是新文化运动的积极倡导者、支持者,也...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这些人不仅是新文化运动的积极倡导者、支持者,也是1919年5月反日爱国运动的积极倡导者、支持者。这些新式知识群体起初主要是以个体的身份零星地参与到中国社会现代化的实践当中,其产生的社会影响自然有限。通过新文化运动和反巴黎和会出卖中国利益的社会运动,这个新式知识群体精英整体地、主动地出现在中国社会现代化的舞台上,成为一支无法忽视的巨大的力量。

材料二 这些人以《新青年》为阵地,系统展示了科学精神对文化的巨大作用和影响。通过彰显科学怀疑和批判的精神,对传统采取了激进的批判态度,“打倒孔家店”一度成为这些新式知识群体进行文化革新的口号。通过推崇理性和实证的精神,新文化运动扫除了大量玄学迷信的鬼话,有力推进了民众心智的启蒙。而科学推崇说服而非压服的精神又为国人解决政治中的分歧提供了一个范例,对中国民主进程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1)据材料一,指出“新式知识群体”在新文化运动和五四运动前后发生了什么变化?

(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新式知识群体”进行的运动对中国近代社会发展产生的积极影响。

(3)综上所述,请你为如何对待新式群体提出合理化建议。

 

(1)变化:由以个体身份零星参与、影响有限到整体地、主动地登上中国社会舞台,成为不可忽视的力量。 (2)积极影响:①动摇了封建道德礼教的统治地位;②启蒙民众思想;③促进了近代中国的民主进程。 (3)建议:①以主动、开放的心态接受新式群体;②为新兴群体的发展营造良好的社会环境。(答出言之有理的两点即可) 【解析】 略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840年以来,中国文化迈入从传统走向近现代的转型。这一时段的困境,有诸多方面的原因,其中之一就是当时原有中华文化体系无法提供现成的救国治国方案,以致使我们不得不从外来文化中去寻找。19世纪末,从康有为到孙中山,仁人志士从西方文化体系中寻找救国良方,多方努力,但均未成功;20世纪初,中国共产党人运用同样是来自西方的马克思主义后,才使中国最终摆脱百年困境,走向独立富强,中国人之所以最终选择了马克思主义,是因为历史的实践已经证明:“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

材料二 毛泽东曾指出:中国应该大量吸收外国的进步文化,作为自己文化食粮的原料。决不能生吞活剥地毫无批判地吸收。中国的长期封建社会中,创造了灿烂的古代文化。清理古代文化的发展过程,剔除其封建性的糟粕,吸收其民主性的精华,是发展民族新文化,提高民族自信心的必要条件。

(1)据材料一,指出中华文化在近代发生了哪些新变化?并分析变化的原因。

(2)据材料二,指出毛泽东对于外来文化的态度。据此,他在20世纪20年代提出的新的革命理论是什么?

(3)综上所述,谈谈我们应该如何将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发扬光大?

 

查看答案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第二次鸦片战争中,清政府鉴于“与外国交涉事件……必谙其语言文字,方不受人欺蒙”。战争刚刚结束,奕在时任英国驻华公使馆参赞威妥玛的帮助下,创办京师同文馆,初设英文馆(相当于系),后增设法文、俄文、德文、日文、天文、算学等馆。京师同文馆的学生翻译了很多西方书籍。1876年开始,我国第一批驻外使馆成立。各馆成员中均有同文馆的毕业生。如驻英国公使馆:德明、凤仪;驻法国公使馆:联芳、联兴;驻德国公使馆:庆常、庚阴泰、荫昌。

材料二 京师大学堂创建于1898年,是我国第一所由中央政府建立的综合性大学。成立之初,行使双重职能,既是全国最高学府,又是国家最高教育行政机关,统辖各省学堂。由梁启超起草的《奏拟京师大学堂章程》,是中国近代高等教育的最早的学制纲要。《奏拟京师大学堂章程》提出了“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办学方针,认为“二者相需,缺一不可,体用不备,安能成才”,重视师范教育,重视基础学科与专门学科相结合,课程设置要“严密切实”,强调大学堂的核心是培养人才,为中国现代高等教育的发展设计了良好的开端。1912年,京师大学堂改名为北京大学。

(1)据材料一,指出京师同文馆创办的背景及其影响。

(2)据材料二,概括京师大学堂的办学特点。

(3)综上所述,请你谈谈大学在中国近代化进程中的重要作用。

 

查看答案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895~1897年间,维新派在国内设立学会、学堂、报馆共50多所,其中代表性的报纸有北方的《国闻报》和南方的《时务报》,积极宣传维新思想。维新派从进化论的观点出发,指出“如今日中国不变法,则必亡是已”。封建顽固势力反对对任何封建专制制度作出任何变革,称“宁可亡国,不可变法”。由此维新派通过报纸与封建顽固势力进行了一场激烈的论战。

材料二 同盟会机关报《民报》与保皇派机关报《新民丛报》的大论战以《民报》的创刊为发端。1905年11月,《民报》创刊号即对保皇派进行批判。《民报》当时所起的重要作用之一是与梁启超等改良派所主办的《新民丛报》的尖锐论战,驳斥改良派的君主立宪、开明专制、反对土地国有等主张,抵制改良派的政治影响,促进革命运动的发展,指导广大革命群众斗争的方向。一时成为革命斗争的号角,起了重要的进步作用。《民报》壮大了革命派的声势,也壮大了同盟会的队伍,成为进步舆论的中心。民主革命思想得到了进一步传播,推动了民主革命高潮的到来。

(1)据材料一,说明维新派的主张及“论战”的原因。

(2)据材料二,指出《民报》与《新民丛报》大论战的影响。

(3)综上所述,谈谈报刊在我国近代化发展中的作用。请举出一例中国近代历史上的报刊。

 

查看答案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发昌机器厂是中国最早的私人经营的近代工业企业。1866年由方举赞、孙英德创办于上海。最初是一个只有200元左右的手工锻铁作坊,专为外商船坞打造修配船用零件。1869年开始使用车床,从手工工场转变为机器工厂。发昌机器厂虽然“俱用华人”,但是自身的技术力量还很薄弱,“发动机系英国造”。到19世纪80年代,受到外商的排挤,后来被英资耶松船厂所吞并。19世纪90年代初,天津李福明在北京开办一家机器面粉厂,使用外国进口机器,每天能磨面粉200担,京城官府见机器面粉厂生意兴隆,就存心勒索,最后面粉厂被迫关闭。

材料二  1912年到1919年,中国新建厂矿有六百多家,其中面粉业和纺织业发展最快。此外,火柴、榨油、造纸、化工等轻工业也发展迅速,面粉、棉纱等广泛出口到英、法、俄、日和东南亚等国。中国的产业工人也由60多万人增加到200多万人,无产阶级力量的壮大,为中国共产党的成立提供了阶级基础。

(1)据材料一,说明中国近代民族工业发展困难的原因。

(2)据材料二,指出1912年到1919年中国民族工业的发展状况,并说明其影响。

(3)综上所述,请你为中国企业的发展提出一条建议。并举出一例中国近代历史上的著名民族企业。

 

查看答案

下图反映了人类面临的问题是(   )

A.资源短缺 B.人口增长 C.环境污染 D.贫富分化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