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初中历史试题 >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在蔡元培来北大之前,北京大学的教员多是资深官僚...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在蔡元培来北大之前,北京大学的教员多是资深官僚,学生则多是年轻和资历浅的官吏,讲授的内容包括忠君、忠儒等传统的封建文化和思想。1946年,蔡元培就任北京大学校长后,便按照西方国家近代的大学模式,对北京大学进行整顿和改革。他“循思想自由原则、取兼容并包之意”,进行思想解放和学术繁荣。蔡元培以“学诣为主”,罗致各类学术人才,使北大教师队伍一时出现流派纷呈的局面。全国各地的知识青年积极报考北大。蔡元培确立的这一办学思路影响深远,使北大“学风丕振,声誉日拢”,日新月异。

材料二 1916年后,蔡元培特邀陈独秀担任北大教授。继而,《新青年》编辑部也随之迁至北京。北大成为新文化运动的重要阵地,传播着民主与科学的思想,也为日后爆发的学生运动提供了精神燃料。1918年夏,北大文科、法科的进步学生傅斯年、罗家伦、杨振声、顾颉刚等编印《新潮》杂志,组织“新潮社”成为《新青年》的友军。参加进步学生有:傅斯年、罗家伦、杨振声、顾颉刚、江绍原、康白情、李小峰、孙伏园、俞平伯、江敬熙、何思源等。1919年5月3日,中国外交失败的消息从巴黎和会传来,群情激愤,北大学生与各高校学生代表在北大法科礼堂集会,北大学生罗家伦起草了《北京学界全体宣言》,一场震惊中外的反帝爱国运动在北京爆发了,他们开启了新时代之门。

(1)据材料一,概括北京大学在蔡元培就任前后的变化。

(2)据材料二,概括北京大学在中国近代化探索中起到的作用。

(3)综上所述,请你谈谈高等教育在发展中应该遵循的原则。

 

(1)变化:①教员由资深官僚转变为各类学术人才;②学生由官吏到知识青年;③教学内容由忠君、忠儒等传统的封建思想到自由、民主新思想。 (2)作用:①宣传了民主与科学思想;②培养了大量的进步青年;③推动了反帝爱国运动的发展。 (3)原则:①与时俱进;②注重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等。 【解析】 略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鸦片战争后,中国建筑开始了新发展。旧城市陆续出现了一些新的建筑类型,如银行、海关、百货公司等。一些沿江沿海的旧城镇,被辟为商埠及划分为租界,形成新的商业区。十九世纪四十年代以后,我国逐渐出现了近代工业建筑、交通建筑、公共建筑。当时的房屋,早期以殖民地式和折中式居多,逐步又传来了古典式、罗曼式、哥特式、欧洲村舍式。随着城市的发展,房地产商纷纷投资住宅建筑,使住宅商品化。新型里弄最先在上海出现,一些大城市还出现了高层公寓。开埠之初,这些建筑物多是砖木结构,外墙以青砖砌筑。到二十世纪初时,外观已有应用面砖、石块等做法,内外装饰也相应增加,房屋的机械设备也比较现代化,高层建筑已应用了电梯。

材料二 作为中国历史最为悠久的金融贸易区,上海外滩建筑大都是在19世纪末到20世纪二三十年代建造的银行办公大楼,多以欧洲新古典主义建筑风格和折中主义风格相融合,建筑的造型、体量和轮廓线与建材的质感、色彩等呈现高度的和谐,代表了上海独特的建筑文化背景,尤其是外滩沿线风格多样、鳞次栉比的各式建筑沿江林立,久享“万国建筑博览会”的美誉。

(1)据材料一,指出鸦片战争以后中国建筑“新发展”的表现,并分析其出现的原因。

(2)据材料二,指出近代上海城市建筑体现出的特点,并分析其影响。

(3)综上所述,谈谈你对中国建筑近代化的认识。

 

查看答案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这些人不仅是新文化运动的积极倡导者、支持者,也是1919年5月反日爱国运动的积极倡导者、支持者。这些新式知识群体起初主要是以个体的身份零星地参与到中国社会现代化的实践当中,其产生的社会影响自然有限。通过新文化运动和反巴黎和会出卖中国利益的社会运动,这个新式知识群体精英整体地、主动地出现在中国社会现代化的舞台上,成为一支无法忽视的巨大的力量。

材料二 这些人以《新青年》为阵地,系统展示了科学精神对文化的巨大作用和影响。通过彰显科学怀疑和批判的精神,对传统采取了激进的批判态度,“打倒孔家店”一度成为这些新式知识群体进行文化革新的口号。通过推崇理性和实证的精神,新文化运动扫除了大量玄学迷信的鬼话,有力推进了民众心智的启蒙。而科学推崇说服而非压服的精神又为国人解决政治中的分歧提供了一个范例,对中国民主进程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1)据材料一,指出“新式知识群体”在新文化运动和五四运动前后发生了什么变化?

(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新式知识群体”进行的运动对中国近代社会发展产生的积极影响。

(3)综上所述,请你为如何对待新式群体提出合理化建议。

 

查看答案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840年以来,中国文化迈入从传统走向近现代的转型。这一时段的困境,有诸多方面的原因,其中之一就是当时原有中华文化体系无法提供现成的救国治国方案,以致使我们不得不从外来文化中去寻找。19世纪末,从康有为到孙中山,仁人志士从西方文化体系中寻找救国良方,多方努力,但均未成功;20世纪初,中国共产党人运用同样是来自西方的马克思主义后,才使中国最终摆脱百年困境,走向独立富强,中国人之所以最终选择了马克思主义,是因为历史的实践已经证明:“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

材料二 毛泽东曾指出:中国应该大量吸收外国的进步文化,作为自己文化食粮的原料。决不能生吞活剥地毫无批判地吸收。中国的长期封建社会中,创造了灿烂的古代文化。清理古代文化的发展过程,剔除其封建性的糟粕,吸收其民主性的精华,是发展民族新文化,提高民族自信心的必要条件。

(1)据材料一,指出中华文化在近代发生了哪些新变化?并分析变化的原因。

(2)据材料二,指出毛泽东对于外来文化的态度。据此,他在20世纪20年代提出的新的革命理论是什么?

(3)综上所述,谈谈我们应该如何将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发扬光大?

 

查看答案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第二次鸦片战争中,清政府鉴于“与外国交涉事件……必谙其语言文字,方不受人欺蒙”。战争刚刚结束,奕在时任英国驻华公使馆参赞威妥玛的帮助下,创办京师同文馆,初设英文馆(相当于系),后增设法文、俄文、德文、日文、天文、算学等馆。京师同文馆的学生翻译了很多西方书籍。1876年开始,我国第一批驻外使馆成立。各馆成员中均有同文馆的毕业生。如驻英国公使馆:德明、凤仪;驻法国公使馆:联芳、联兴;驻德国公使馆:庆常、庚阴泰、荫昌。

材料二 京师大学堂创建于1898年,是我国第一所由中央政府建立的综合性大学。成立之初,行使双重职能,既是全国最高学府,又是国家最高教育行政机关,统辖各省学堂。由梁启超起草的《奏拟京师大学堂章程》,是中国近代高等教育的最早的学制纲要。《奏拟京师大学堂章程》提出了“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办学方针,认为“二者相需,缺一不可,体用不备,安能成才”,重视师范教育,重视基础学科与专门学科相结合,课程设置要“严密切实”,强调大学堂的核心是培养人才,为中国现代高等教育的发展设计了良好的开端。1912年,京师大学堂改名为北京大学。

(1)据材料一,指出京师同文馆创办的背景及其影响。

(2)据材料二,概括京师大学堂的办学特点。

(3)综上所述,请你谈谈大学在中国近代化进程中的重要作用。

 

查看答案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895~1897年间,维新派在国内设立学会、学堂、报馆共50多所,其中代表性的报纸有北方的《国闻报》和南方的《时务报》,积极宣传维新思想。维新派从进化论的观点出发,指出“如今日中国不变法,则必亡是已”。封建顽固势力反对对任何封建专制制度作出任何变革,称“宁可亡国,不可变法”。由此维新派通过报纸与封建顽固势力进行了一场激烈的论战。

材料二 同盟会机关报《民报》与保皇派机关报《新民丛报》的大论战以《民报》的创刊为发端。1905年11月,《民报》创刊号即对保皇派进行批判。《民报》当时所起的重要作用之一是与梁启超等改良派所主办的《新民丛报》的尖锐论战,驳斥改良派的君主立宪、开明专制、反对土地国有等主张,抵制改良派的政治影响,促进革命运动的发展,指导广大革命群众斗争的方向。一时成为革命斗争的号角,起了重要的进步作用。《民报》壮大了革命派的声势,也壮大了同盟会的队伍,成为进步舆论的中心。民主革命思想得到了进一步传播,推动了民主革命高潮的到来。

(1)据材料一,说明维新派的主张及“论战”的原因。

(2)据材料二,指出《民报》与《新民丛报》大论战的影响。

(3)综上所述,谈谈报刊在我国近代化发展中的作用。请举出一例中国近代历史上的报刊。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