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朝进入全盛时期的标志和唐朝由盛而衰的转折点分别是
A.贞观之治和黄巢起义 B.贞观之治和安史之乱
C.开元盛世和黄巢起义 D.开元盛世和安史之乱
下图画作描绘了贞观十四年,吐蕃赞普松赞干布仰慕中原文化,派使者禄东赞到长安请求和亲,唐太宗欣然应允的故事。这一事件的影响是
A.加强了汉藏两地的和平友好交往 B.中央政府对西藏正式行使管辖权
C.加强了唐政府对新疆地区的管辖 D.消除了唐政府和边疆地区的矛盾
唐太宗常引用古人的话:“舟所以比人君,水所以比黎庶,水能载舟,亦能覆舟。”这句话说明他认识到
A.人民力量的伟大 B.要笼络地方官员
C.要遵循自然规律 D.加强边疆的管理
后人评价隋文帝:“有雄材大略,过人之聪明。其所建立又有卓然出于后世者”,下列选项与这一观点相符合的是
A.重新统一天下 B.开通了大运河 C.被尊为天可汗 D.开创贞观之治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李鸿章提出“中国文武制度,事事远出西人之上,独火器万不能及。……中国欲自强,则莫如学习外国利器。欲学习外国利器,则莫如觅制器之器。”
材料二 维新派认为“祖宗之法”必须随时因革,“无百年不变之法”。“观大地诸国,皆以变法而强,守旧而亡。能变则强,不变则亡,全变则强,小变仍亡。”
材料三 西洋人因为拥护德赛两先生,流了多少血,德赛两先生才渐渐从黑暗中把他们引进光明世界。我们现在认定只有这两位先生可以救治中国政治上、道德上、学术上、思想上一切的黑暗。
(1)材料一中李鸿章的言论代表了清政府内部哪一派别的主张?
(2)结合材料一和材料二,指出中国人对待西方态度的变化,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出现这一变化的原因。
(3)材料三反映了中国在哪一领域的近代化探索?综上所述,指出中国近代化探索的特点。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在蔡元培来北大之前,北京大学的教员多是资深官僚,学生则多是年轻和资历浅的官吏,讲授的内容包括忠君、忠儒等传统的封建文化和思想。1946年,蔡元培就任北京大学校长后,便按照西方国家近代的大学模式,对北京大学进行整顿和改革。他“循思想自由原则、取兼容并包之意”,进行思想解放和学术繁荣。蔡元培以“学诣为主”,罗致各类学术人才,使北大教师队伍一时出现流派纷呈的局面。全国各地的知识青年积极报考北大。蔡元培确立的这一办学思路影响深远,使北大“学风丕振,声誉日拢”,日新月异。
材料二 1916年后,蔡元培特邀陈独秀担任北大教授。继而,《新青年》编辑部也随之迁至北京。北大成为新文化运动的重要阵地,传播着民主与科学的思想,也为日后爆发的学生运动提供了精神燃料。1918年夏,北大文科、法科的进步学生傅斯年、罗家伦、杨振声、顾颉刚等编印《新潮》杂志,组织“新潮社”成为《新青年》的友军。参加进步学生有:傅斯年、罗家伦、杨振声、顾颉刚、江绍原、康白情、李小峰、孙伏园、俞平伯、江敬熙、何思源等。1919年5月3日,中国外交失败的消息从巴黎和会传来,群情激愤,北大学生与各高校学生代表在北大法科礼堂集会,北大学生罗家伦起草了《北京学界全体宣言》,一场震惊中外的反帝爱国运动在北京爆发了,他们开启了新时代之门。
(1)据材料一,概括北京大学在蔡元培就任前后的变化。
(2)据材料二,概括北京大学在中国近代化探索中起到的作用。
(3)综上所述,请你谈谈高等教育在发展中应该遵循的原则。